(
课件网) 《爱莲说》 周敦颐 学习目标 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等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理解并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思想情怀。 诗词接龙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佚名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说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跟杂文大体相似。其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例如《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文体知识 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的文章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 “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对比等。作用:使文章更含蓄,有诗意,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作者介绍 周敦颐 原名敦实,字茂叔,因避宋英宗名讳而改名为敦颐,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楼田堡人。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中国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理学家。 周敦颐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作为学者型官僚,周敦颐延续了自汉代以来的官教合一的传统,在理政之余,还讲学授课,并有多部著作传世。他的文学造诣也很高,被誉为“文以载道”的典范。熙宁六年(1073年),周敦颐去世,宋神宗赐谥“元”,人称“元公”,《宋史》以“洗冤泽物”作为对他的评价。 周敦颐创立了乾元、太极、诚道创生的宇宙论体系与“主静立人极”的修身模式,其为学方向与义理架构对宋明理学不同派别均有重要影响,就此而称其为“道学宗主”亦不为过。其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 背景链接 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节奏划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