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A组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周郑交质”的历史典故描述的是周平王东迁后,与郑国关系逐渐恶化,以致后来发生了郑庄公与周平王互相交换太子作为人质的事情。这直接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列国纷争 B.周王室衰落 C.华夏认同 D.百家争鸣 2.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盛行。各国常常“以邻为壑”,破坏他国的水利设施,造成灾害。战国中后期的人们普遍要求结束战乱,去除那些人为的灾害。这表明( ) A.统治者重农意识淡薄 B.战争的残酷性有所减弱 C.水利决定战争的成败 D.统一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题组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3.(2024江苏徐州期末)《管子》记载:“良田不在战士(不赏给战士),三年而兵弱”“甲兵(军事)之本,必先于田宅(农业生产)”。这些主张( ) A.适应了兼并战争需要 B.不利于小农经济成长 C.有利于缓和土地兼并 D.标志土地私有制确立 4.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产生了金属货币,并且得到了不断的推广和发展,出现了逐渐取代贝币等实物货币的趋势。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B.分裂割据的变局 C.铸造技术日渐成熟 D.统一进程的加速 5.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革,如商鞅变法,推行“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据此可知这些变革( ) A.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转型 C.使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解体 D.土地制度成为变革核心 题组3 孔子和老子 6.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了儒家在政治上主张( ) A.以民为本 B.礼法并用 C.无为而治 D.教化民众 7.下图名为“孔子问礼于老子”。两人如果探讨社会问题,他们会在下列哪个方面有同感( ) A.面对现实大胆革新 B.为新兴地主阶级呐喊 C.高度评价西周的制度 D.不满当时的社会秩序 题组4 百家争鸣 8.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主张。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和主张( ) A.深受当时统治者的推崇 B.体现了民本思想 C.均记述在《论语》一书中 D.借鉴了道家思想 9.战国时,杨朱提倡“重生”“贵己”,墨翟提倡“兼相爱”,有一位思想家对他们进行批判,认为“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位思想家应该属于(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农家 10.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宣扬礼乐文明;法家希望通过法律的手段达到至德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道家则从“法自然”的角度反对战争。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追求有序稳定成为社会要求 B.施行仁政的基础在于重德 C.思想领域趋同倾向日益明显 D.百家争鸣推动了社会进步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1.齐威王与魏惠王会猎于郊,魏惠王夸耀自己的财宝———十枚“照车前后各十二乘”的“径寸之珠”,齐威王对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有了檀子、朌子、黔夫、种首等治国功臣,“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齐威王的这一认识是基于( ) A.士人阶层的崛起 B.治国思想的调整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社会变革的现实 12.孔子作《春秋》,“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据此可知,春秋时期华夷区分的核心标准是( ) A.种族 B.地域 C.文化 D.血缘 13.战国时期,李斯上书秦王嬴政:“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材料主要反映李斯劝诫秦王( ) A.奖励耕战 B.广纳贤才 C.整顿吏治 D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