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A组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中国现存的四大石窟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按照建造年代依次为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大石窟的时空分布可反映出( ) A.佛教传入的路径 B.佛教不断中国化 C.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D.民族的交流交融 2.下图为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的石家庄毗卢寺壁画,共绘罗汉、菩萨、城隍土地、帝王忠臣、贤妇烈女等五百多尊。其反映的主要时代背景是( ) A.儒佛道三教合流 B.民族交融的高峰 C.商业的高度发达 D.藩镇割据的时势 3.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此主张的本质是( ) A.弘扬儒学 B.否定儒学正统 C.传播佛教 D.倡导思想多元 4.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以宫人三十,持香花迎佛骨,供养于宫内,引发狂热的礼佛风潮。对此,以孟子继承者自命的韩愈,上表反对迎佛骨,甚至要求把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韩愈意在( ) A.崇尚节俭 B.倡导复兴儒学 C.限制皇权 D.反对唯心主义 题组2 文学艺术与科技 5.唐代文人创作的诗歌传诵于士庶、僧徒、牛童、马夫之口,吟诵于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乃至谱写成流行歌曲。这反映了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之一是( ) A.崇尚诗歌的社会氛围 B.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C.科举制提升官员素质 D.官方意识形态的提倡 6.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朝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 A.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 B.敦煌艺术来自艺术家创造性活动 C.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D.唐朝国泰民安、富足强盛 7.《晋书》载:“(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据历史学者研究,这种地图只有文臣或者帝王贵族们才有机会阅览。这反映出当时( ) A.主流思想僵化阻碍科技进步 B.科技应用服从国家意志 C.印刷技术落后影响文化传播 D.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 题组3 中外文化交流 8.(2024广东惠州期末)唐代,寓意吉祥、华丽精致的铜镜盛行。在造型上有葵花镜、菱花镜等;图案除传统的端鲁、画像等纹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打马球纹等;还有具民族特色的花鸟镜、人物故事镜、对凤镜等。这一现象( ) A.打破了华尊夷卑的观念 B.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C.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 D.助长了社会风气的奢靡 9.唐政府在外侨聚居区专门设立“蕃坊”,可以自由居住、自由贸易。然而安史之乱后,“京兆府奏……准令式,中国人不合私与外国人交通、买卖、婚娶、来往,又举取蕃客钱……重请禁之”。这一变化反映出唐朝( ) A.朝贡贸易体制废弛 B.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C.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D.对外政策因时而变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摆脱了印度原来的固定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多样的具有东方风韵的姿态:“秀骨清相”型以中国线条表现神采,反映了中国文人的审美观;“大丈夫”型传承了秦汉雕刻阳刚有力的审美追求,表达大佛的宽广胸怀和开阔气度。这表明当时佛教( ) A.适应本土需求 B.成为主流统治思想 C.形成不同宗派 D.充分吸收儒道理论 11.唐高祖李渊定道教为国教,宣布道教第一。武则天支持佛教,亲自参与组织《华严经》的翻译工作。唐武宗受韩愈“儒家道统”观念影响,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灭佛运动,强令僧尼还俗,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田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 ) A.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 B.宗教兴亡取决于皇帝喜好 C.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本质 D.社会发展影响了主流思想 12.有学者认为,从开元末至安史之乱爆发之前,诗歌创作有三个趋势是明显的:一是超脱现实,清高隐逸,这一趋势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