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A组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拿独任丞相的胡惟庸开刀,说他谋反,一口气株连了三万余人……胡惟庸一倒,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将宰相制度废掉,提升六部的规格。”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宰相制度的废除 D.内阁制度的建立 2.下面是有关明朝政治制度的一幅图示。据此图可得出明朝( ) A.政治制度中存在制约因素 B.宦官专权问题突出 C.君主专制体制的弊端凸显 D.内阁首辅限制着皇权膨胀 3.明朝宦官魏忠贤有“九千岁”之称,“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源在于明朝( ) A.皇帝专权被严重削弱 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 C.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 D.明太祖废宰相制度 4.明代的厂卫组织拥有侦缉、审判、执行的权力,甚至可以干预行政、军事、立法事务,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除了皇帝之外,不受任何部门制约。厂卫制度( ) A.体现了君臣共治、分权制衡 B.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行使了与内阁相同的权力 D.通过特务制度加强封建皇权 题组2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5.郑和船队每次出海都配备医官、医士,这些医务人员向东南亚地区传播了先进的中医知识,同时带回了当地出产的珍贵药材。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建立起中外平等关系 B.稳定了东南亚的局势 C.传播了农业科技文化 D.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6.卫所制是明朝的军事制度,卫是卫所制下最高的军事战术单位。下表是明朝初年部分地区设置卫所的情况。这些卫所的设立主要是为了( ) 卫的数量 驻地 11卫 山东沿海 14卫 浙江沿海 9卫 福建沿海 8卫 广东沿海 A.配合郑成功收复台湾 B.防范蒙古人南下 C.抵御英国的殖民扩张 D.抗击倭寇的骚扰 7.16世纪,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南部和北部。这反映出( ) A.明朝海防出现新问题 B.明朝政府主权意识淡薄 C.中外经济联系的加强 D.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展 题组3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8.(2024广东肇庆期末)下面为明代北边(北方)之外军镇设置表。明代军镇的设置( ) 军镇 时间 将领 将印 资料来源 两广 建文四年 韩观 征南将军 《明太宗 实录》卷19 江西 永乐元年 李浚 无 《明太宗 实录》卷19 湖广、 贵州 永乐十四年 梁福 无 《明太宗 实录》卷174 A.有利于国家军事重心转移 B.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C.助推国家军事效率的提高 D.有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9.永乐年间,明成祖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10.据记载,明朝初期,曾有宦官以钦差的身份多次巡视奴儿干及其附近地区,赏赐当地人“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馔”。这一记载表明,明朝( ) A.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B.对东北地区加强管理 C.与边疆地区友好交往 D.东南沿海形势的不稳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1.下面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宰相权力不断增强 12.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同广大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B.沟通与亚非国家间的贸易交流 C.“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D.建立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 13.永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