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A组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据记载,明清时期南海、番禺等县“龙眼、荔枝弥望无际”;东莞“人多以种香为业,富者千树,贫者亦数百树”。这反映了当地( ) A.背离了重农抑商政策 B.农业商品化趋势明显 C.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D.农业生产呈衰退趋势 2.清朝唐英所撰《陶冶图说》记载景德镇“商贩毕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靡不藉瓷资生”。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B.瓷器出口量大幅增长 C.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 D.私营制瓷业发展迅速 3.下图是17—18世纪中国白银购买力情况。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是( ) A.赋役的货币化导致白银贬值 B.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通过海外贸易白银大量流入 D.商业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 题组2 思想领域的变化 4.明朝时期,以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强调对心性及人生意义的探索,提出人人皆可为圣人。据此可知,王守仁的心学( ) A.肯定人的自我意识 B.脱离传统儒学范畴 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5.李贽认为,应该让每个个体按照自己的特性和目标发展,“各从所好,各骋所长”,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这说明( ) A.反专制思潮已成熟 B.李贽倡导个人自由 C.李贽重视社会责任 D.晚明思想氛围宽松 6.顾炎武认为,凡是有益的思考,必定结合“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据此可知,他的主张是( )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工商皆本 D.经世致用 题组3 小说与戏曲 7.下面为清代小说《详注聊斋志异图咏·崂山道士》中的插图(局部)。这反映了当时( ) A.浪漫主义文学艺术较流行 B.市民阶层价值取向发生嬗变 C.文艺作品世俗化倾向凸显 D.文学艺术创作面向现实需要 8.从康熙末年到嘉庆五年(1800年),昆曲演出有一个显著变化,那就是达官贵人的“家班”渐次减少,而民间职业戏班大量增多。戏院兴起,观众买票看戏,演出有了固定场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B.昆曲艺术的不断创新 C.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 D.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 题组4 科技 9.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在编写《崇祯历书》时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介绍了地球的经度和纬度;在数学方面,与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并提出了实用的“度数之学”的思想。这反映了( ) A.东西方文化全面融合 B.传统科技呈现总结性 C.西学东渐成为时代潮流 D.包容开放的文明心态 10.《四库全书》在编纂时,以佛道为“外教”,词曲为“末枝”,因而较少搜集这两类书籍,主要收录程朱学派的作品。这一做法( ) A.旨在巩固正统思想地位 B.导致市民文学走向衰落 C.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表明外来思想影响式微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1.明朝中后期,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这表明当地( ) A.高产粮食作物得到推广 B.农业经营模式日益单一 C.丝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12.明朝中后期,随着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大批读书人弃儒从商,人们逐渐对商贾中之儒者表示赞扬,儒商、儒贾逐渐成为以褒义为主的词语。这一现象表明( ) A.重农抑商政策已被废除 B.传统重义轻利思想被抛弃 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D.传统文化与商业发展结合 13.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区分天下公欲与个人私欲的基础上,认为统治者要以民众的公欲来作为天理,而不能将其私欲加在天下人身上,强调要足民之欲。这一观点( ) A.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诉求 B.与民本思想相契合 C.肯定了儒家纲常伦理 D.主张废除君主制度 14.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科技文化并不是当时西方先进的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