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39918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2025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日期:2025-05-1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3次 大小:3401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历史,答案,练习题,同步,必修,选择性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A组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丝绸之路 1.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在祁连山下设立五个属国;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11年,又在河西走廊建立四郡,从敦煌向西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很多烽燧;至公元前60年,迫使匈奴基本退出西域。这些举措 (  ) 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了一定保障 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 D.确保了南部边疆的政治稳定 2.据史书记载,甘英受班超的派遣,带着使团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一直到达了条支(今伊拉克),之后,他们一行人抵达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也就是今天的波斯湾。甘英的出使(  ) A.实现了汉朝与波斯的直接建交 B.推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拓展 C.加强了汉朝与大秦的官方联系 D.开通了汉朝与西亚的贸易联系 3.骏马、骆驼和胡人作为一组密不可分的遗物在隋唐时代突然盛行,他们出现在墓葬随葬品中(如下图),而唐以前这种现象并不多见,宋以后几乎绝迹。该文物最适合用于研究(  ) A.匠人们高超的技艺 B.唐朝丧葬礼仪的改变 C.丝绸之路商贸繁荣 D.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4.7—10世纪,途经中国新疆的商路主要有三条:南路主要通往天竺(印度)等国,中路由疏勒经波斯通往地中海沿岸,北路自庭州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通向里海沿岸。这些商路(  ) A.扩大了中华文化圈范围 B.因蒙古西征而被迫中断 C.主要由阿拉伯帝国开辟 D.是亚欧贸易的重要纽带 题组2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5.辽代墓葬出土的器物上常出现一些使用联珠纹的纹饰,这种纹饰是波斯萨珊王朝时期常用的样式,这些纹饰通过漠北草原进入辽国腹地,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又将其不断地发展、创新,逐渐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据此可知(  ) A.少数民族封建化趋势愈发明显 B.辽政府大力支持外交活动 C.草原丝绸之路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D.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6.在成都至昆明出缅甸达印度途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佛教物品。其中,在巴蜀地区的乐山、彭山一带有东汉时期的佛教造像,印度风格较浓厚,而这些造像在当时的北方地区尚未发现。这一研究成果可以用来说明(  ) A.西南商路便利文化交流 B.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 C.佛教在东汉盛行于四川 D.北方佛教渐趋本土化 7.观察下图,丝绸之路出现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朝贡贸易的需要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航海技术的发展 D.政治局势的演变 题组3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8.我国古代习惯把从西域传入中原之物冠以“胡”称。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咸阳,饥饿困顿之际,杨国忠买胡饼献上。此外,在唐代街市上销售胡饼的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  ) A.文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 B.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 C.先进文明强大的吸引力 D.胡汉差异逐渐消失 9.有学者指出丝绸之路从出现伊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作者意在强调丝绸之路(  ) A.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B.促进东西方科技的交流 C.带来社会制度文化碰撞 D.加强亚欧之间文明联系 10.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出土的一件蜡染棉制品,图案是中亚、西亚地区的神祇———伊什塔尔女神,而其头后背光处印有印度文化因素;吐鲁番曾出土了北朝至隋唐时期以点蜡作纹的培缬(一种印花技法)产品。这些发现(  ) A.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传播 B.说明印度文明影响广泛 C.说明了贸易格局的变化 D.表明丝路文化多元共生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1.据考古发现,河南商王武丁配偶“妇好”墓中出土随葬器物1 928件,其中礼器、仪杖、日用器、装饰品等各类玉器约750件,约占出土器物总数的39%,这批玉器玉料基本上产自新疆。这说明了(  ) A.西域与中原之间的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