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A组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学校系统,该时期应是( ) 层级 中央 郡国 县 乡 聚 官学 太学 学 校 庠 序 私学 书馆、经馆 A.西周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2.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章程》规定,学生要“知今日中国疆域之大略,五洲之简图”;教师须“先讲乡土有关系之地理”,并运用本县、本省、本国地图配合课堂教学。这有助于( ) A.宣传地理学科知识 B.建立近代教育体系 C.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D.规范课堂教学程序 3.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扫盲运动。在当时《人民日报》关于扫盲运动的报道中,“人民”“卫国”“翻身”“改命”等词语频繁出现。由此可见,当时的扫盲运动( ) A.旨在鼓舞士气取得战争胜利 B.有助于塑造时代需要的新文化 C.推动“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D.满足了工业化建设的人才需要 题组2 印刷书的诞生 4.北宋初年,人们主要通过手抄方式传播书籍。至北宋中叶,则“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苏轼感慨地说,学者获得书籍“多且易致如此”。这一材料可以说明( ) A.“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B.印刷术有助于文化传播 C.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D.古典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繁荣 5.清代前期,小说出版领域出现了刻印分工的形式。所谓刻印分工,即作者自己刻版,完成后交由书坊印刷、发兑;书坊支付一定的赁版钱,利润由双方约定共享。这一经营模式( ) A.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推动了通俗小说的传播 C.得益于雕版印刷技术的进步 D.促进了市民文学的兴起 6.同治年间,《申报》在上海创立,它当时的零售价格每份仅售铜钱8文,价格仅为嘉庆年间最便宜的一本书的百分之一左右。不仅报纸如此,清末民初的书价也大都跌了大半。由此推断( ) A.当时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 B.技术进步有利于文化下移 C.自然经济解体速度较为迟缓 D.通商口岸受西学冲击更大 题组3 图书馆的成长 7.据统计,到14世纪末,欧洲已有65所大学,课程设置除哲学、神学外,还有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医学等。几乎与此同时,西欧各国的图书馆事业也应运而生。这一发展( ) A.打破了教会的文化垄断 B.削弱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C.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D.推动了世俗文化的普及 8.兴盛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众图书馆是全体人民的图书馆,凡属圆颅方趾,不论其智、愚、贫、富、老、幼、男、女,均可进馆享受服务。民众图书馆的创办( ) A.打破了当权者对教育的垄断 B.有利于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 C.满足了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D.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 题组4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9.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馆藏的古埃及女贵族佘盆梅海特的棺椁制作于公元前600年,下表是该木棺制作的主要材料及来源地。由此可知( ) 主要材料 来源地 木料 黎巴嫩 青金石 阿富汗 沥青 两河流域 黄金 努比亚(位于尼罗河流域) A.埃及人成为东西方联系的桥梁 B.西亚与北非文明区首次统一起来 C.博物馆具有保存多元文化的功能 D.材料多源性旨在加强文化认同感 10.近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了各种独特的文化创意产品———从故宫国风胶带、千里江山图,到“紫禁·太平有象”书签、脊兽钥匙扣等,大受市场青睐。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的成功( ) A.取决于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 B.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凸显了博物馆文物研究价值 D.得益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1.下表为明初关于北方学校教育的部分举措。 年份 主要内容 1381年 令“颁‘五经’‘四书’于北方学校” 1387年 命吏部迁南方学官之有学行者教之,增广生员,不拘额数,复其家 1391年 命礼部颁书籍于北方学校 据上表推知,当时的举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