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下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练习题 古诗默写 1. “山水草木寄深情”,请根据要求,补全相应的内容。 诗人①_____(人名)走进破山寺后的禅院,山中景色使鸟儿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这样宁静祥和的氛围洗濯人的身心,放飞人的灵魂,于是他写下“②_____,③_____”(《题破山寺后禅院》)。 “青山横北郭,④_____。”山峦横亘,流水潺潺,动静相生,轻快秀丽,李白在这里送别友人。 “⑤_____,⑥_____。”《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夜深人静,月挂疏桐,孤寂清冷,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 《卜算子·咏梅》中的“⑦_____,⑧_____”两句表明,纵使梅花凋落于地,依然香气不改、精神犹在。这是梅花的气质,也是词人的化身。 古诗鉴赏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2. 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漫步山林,进入古寺。“照”字写出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反衬出诗人孤寂落寞的情绪。 B. 颔联写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构成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似乎可以洗濯身心,放飞灵魂。 C. 颈联“空人心”对应上句的“悦鸟性”,点出如此空灵纯净的世界可以净化心灵,让人参悟这空寂中的禅意。 D. 这首诗语言朴素,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进入胜景,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取胜。 3. “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二)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4.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送别的环境,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这里有山的青绿,有水的流转,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山的静默,水的远去,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 B. 颔联诗意转为议论,感叹今此一别,友人便将如孤蓬般万里漂泊。 C. 尾联写当离别的时刻来临时,只能潇洒地挥一挥手,任凭离群的马嘶鸣。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全诗至此悠然而止,意蕴深远,令人回味不尽。 D.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5. 本诗的颈联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是送别诗的经典名句,请你比较这两联诗在情感上的异同。 (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6.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残月疏桐、夜深人静,开篇营造了凄清的气氛,为“幽人”的出现做了铺垫。 B.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两句是以反问做了否定,“幽人”的徘徊和“孤鸿”的飘飞,无人可见。 C. “幽人”与“孤鸿”,其类虽异,其心则同:满腹幽恨,无人理解。 D. 这首词上阕言“幽人”,下阕言“孤鸿”,说鸿即是说人,语带双关,极为高妙。 7. 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简要赏析。 (四)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8.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卜算子”为词牌的词,形式以五言为主,间或七言,句式富于变化。 B. “驿外断桥边”点明梅的生长环境偏僻。“更着风和雨”突出其处境恶劣。 C. 词中“妒”的意思是“嫉妒”,词人以“妒”写梅,使梅具有了人的情思。 D. 词以独特的抒情方式咏梅,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词人真实的内心世界。 9. 这首词虽在咏梅,可词人意在言外,如同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