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41435

12 《诗经》二首(含答案)

日期:2025-05-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9次 大小:973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诗经,二首,答案
    12 《诗经》二首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好逑(qiú) 荇菜(xìnɡ)  雎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áo) B.悠哉(zāi) 辗转(zhǎn) 寤寐(wù mèi) 蒹葭(jiān jiā) C.未晞(xī) 芼之(mào) 溯洄(shù huí) 水之湄(méi) D.且跻(qí) 水中坻(chí) 琴瑟(qín sè) 水中沚(zhǐ)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窈窕淑女  (2)左右芼之 (3)君子好逑 (4)寤寐求之 (5)白露未晞 (6)在水之涘 (7)蒹葭采采 (8)道阻且跻 3下面诗句没有运用比兴手法的一项是 (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现存305篇。 B.《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祭祀乐歌。 C.《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 D.《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的过程,描写了其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5名句默写。 (1)蒹葭采采, 。 (2)《蒹葭》一诗,通过“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 6新考法请仿照下面对《关雎》第一章的翻译,另选一章中连续的四句,试着翻译成白话诗。 示例:雎鸠鸟关关合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课内阅读】 阅读《关雎》,完成下列各题。 7读完这首诗,结合现实生活,说说你对“淑女”“君子”的理解。 8有人评价“左右流之”中的“流”字用得妙,使全篇生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阅读《蒹葭》,完成下列各题。 9开篇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 10全诗重章叠句有何作用 【拓展阅读】   在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时,《诗经》无疑是一座巍峨的丰碑,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其中的经典篇章,探索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③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④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⑤。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夭夭:娇嫩而茂盛的样子。②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③宜:和顺、亲善。④(fén):草木果实累累的样子。⑤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11下列对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此诗是一首贺新娘诗,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B.“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出嫁的少女比作鲜艳的桃花,写出其充满青春气息和美丽动人的形象。 C.此诗不仅写了新娘艳如桃花的外貌,还写了其使家庭和美的内在品质。 D.此诗反映了我国西周时期男女婚嫁的全流程。 12《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请对这首诗进行具体分析。 君子于役① 《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②至哉 鸡栖于埘③,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④ 鸡栖于桀⑤,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⑥。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①于役:服役。②曷:同“何”。③埘:鸡窝。④有佸(yòu huó):相会,来到。⑤桀:鸡栖的木架。⑥括:来到。音、义同“佸”。 13《君子于役》和《蒹葭》在写法上最大的相似点是什么 请以《蒹葭》为例,说说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4请你说说《君子于役》中所写的乡村晚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15学完《<诗经>二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