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43021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5-1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6次 大小:175881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历史,纲要,中外,必修,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 —《左传·桓公五年》 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逐至于雒(今河南有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这一发现说明了什么? 射中王肩 楚王问鼎 王室衰微 礼崩乐坏 郑庄公举行大典的祭祀坑 历史典故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奠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孔子的学说 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目录 壹·政治变局 ———春秋战国政治制度大变革 贰·经济变革 ———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大发展 叁·文化争鸣 ———春秋战国思想文化大繁荣 BC770周平王东迁 西周 (镐京,今西安) 春秋 战国 东周(洛邑,今洛阳) BC1046 BC770 BC476 BC221 秦朝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时间起止与孔子编订鲁国史《春秋》时间相当得名;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因这一时期主要的诸侯国之间不断相互攻战而得名。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间轴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尊王攘夷)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战国策〉书录》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标志着“礼崩乐坏”达到一个新的烈度,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春秋战国之际天子的权力为何变化? 春秋时期 西周 战国时期 疆土缩小,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 诸侯纷争,扩张势力,谋求霸主地位 壹·政治变局:春秋战国政治制度大变革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三)制度更替与社会变革 (二)春秋战国改革变法运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 ◎西周分封示意图 王室为尊 分封天下 礼乐制 宗法制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 等级森严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王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史记·周本纪》 变动背景: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华夏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华夏 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 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 秦楚两国融入中原文化圈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中原民族先进的社会发展 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华夏文明的先进性:生产力先进(农耕文明);文化优越(礼乐);制度优势(分封、宗法制) 春秋时代中华民族已经开始形成。 ———顾德融 朱顺龙《春秋史》 春秋时期 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战国时期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战国初期)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前386-前381)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前356年-前350年) (二)春秋战国改革变法运动 公孙鞅,又称卫鞅,后封于商,后人称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 推行县制,君主任免 (中央集权) 奖励军功,限制贵族(官僚政治)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小农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 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户籍管理)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增加赋税) (不论公田、私田,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