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西融合: 莫高窟第285窟 建造于西魏四年至五年,是敦煌石窟现存最早由确切开凿年代记录的洞窟。 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它融合了佛教,中国神话,道教,印度佛罗门教诸神,是中西方不同风格艺术在此处交汇。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体会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了解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 兼收并蓄,欣欣向荣 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经济和文化 农业 经济篇 手工业 商业 对外贸易 唐朝曲辕犁 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唐朝筒车 解放人力 农业 曹魏翻车 手摇脚踏 ①土地及赋税制度:从均田制到租调制,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②耕作工具及技术:曹魏翻车,唐朝筒车,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③经济重心南移:北方多战乱,北民南迁;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农业 魏晋: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唐: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手工业 南北朝“灌钢法” 邢窑(河北邢台) 白釉罐 越窑(浙江余姚) 秘色瓷 唐三彩是陶不是瓷 ①冶铁业: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技术更为先进的灌钢法,用此法制作的兵器坚韧锋利。 ②丝织业:私营纺织作坊兴起;丝织业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③陶瓷业:唐朝时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手工业 商业 ①货币统一,由五铢钱到开元通宝。 ②市场发达,有固定贸易的场所、专门的管理官员。坊市分开,“坊”为居民区,“市”为商业区。邸店、柜坊(银行雏形)、飞钱(类似汇票)、夜市、草市出现。唐朝中后期商业管理有所松动,但仍受限。 ③商人众多,有大商人、小商小贩、胡商、外商等。 ④涌现一批繁华大都市,如长安、洛阳、扬州等 商业 对外贸易 ①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②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海陆并举。 对外贸易 思想宗教 文化篇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中外交流 多元 辉煌 先进 频繁 时间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思想特点: ①思想多元,融合共生; ②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 ③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思想宗教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阅读课本第一子目找出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历程及总结其特点。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呈繁盛之势 东汉末兴起 ,出现大量道教组织,如太平道等 两汉传入中国 ,汉明帝派使臣去西域求佛法,修建白马寺。 受到佛、道的冲击,但仍为主流;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 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范缜反佛、北魏北周统治者几度灭佛; 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儒为主 “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佛道兴盛的原因 佛道兴盛的原因 1.符合人民和统治阶级的需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佛教来源于印度,是外来宗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主张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 道教是本土产生的宗教,主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佛教,心灵的宗教 道教,生命的宗教 “菩萨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 他推崇佛教达到高潮。 2.统治者的提倡 (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3)唐朝的玄奘,前往天竺取经,又到周边国家讲学,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