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 (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 《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郑州外国语学校朗悦校区 李珍 一、课型 概念课 二、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本课作为七年级下册革命文化主题单元的重要篇目,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文化自信"核心素养要求。文章通过托物言志手法,将井冈翠竹与革命精神相联结,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竹文化)与革命文化的有机融合,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生动载体。 文中"郁郁苍苍""挺拔坚韧"等四字短语,可以让学生体会革命文学语言的形象性与感染力。通过对"翠竹三重象征意义"探究活动(自然物象-精神品格-革命力量),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落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要求。通过设置活动,引导学生在"翠竹—战士"的意象转化中感受革命文学的美学特质,实践新课标倡导的"审美体验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文化传承方面,可组织学生搜集当地红色民谣、革命文物资料,在具身化实践中深化对"坚定执着、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理解,实现革命文化的代际传承。 2.教材解读 本单元所选诗文都浸透着作者的丰富情感,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思考,蕴含了丰富的生活哲理。《井冈翠竹》和《紫藤萝瀑布》为写景状物散文。《井冈翠竹》用饱含深情的笔墨,通过描绘井冈翠竹,热情歌颂了井冈山人民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丰功伟绩,歌颂了井冈山人民和亿万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七年级学生已经学过托物言志的手法,比如《爱莲说》或者《白杨礼赞》之类的文章,所以他们对这种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革命文化背景不熟悉,井冈山的历史可能了解不够深入,所以需要补充相关历史知识。另外,四字词语和修辞手法是七年级的重点,学生应该能识别比喻、排比,但可能分析其作用时不够深入,需要引导。 2.行为习惯 七年级学生可能更依赖老师讲解,自主探究意识不足,所以在小组讨论时可能会流于表面。他们可能喜欢多媒体和活动,但深度阅读习惯还没养成,容易停留在情节层面,忽略象征意义。另外,生活经验离革命年代较远,可能难以共情,需要创设情境帮助他们理解。 3.关键能力 学生对于文本内容能梳理翠竹外形特征,但由物及人的精神升华路径需搭建思维支架;在逻辑思维方面对"翠竹三重象征"(自然物-民族魂-革命者)的层次递进关系理解不连贯;迁移应用方面,能够根据提示写一些托物言志片段,但将革命精神与当代青年责任联系时表达空泛。 四、学习目标 基础性目标 1. 我能用结构图梳理文章围绕“井冈翠竹”展开写了哪些内容。 拓展性目标 2. 我能找到文章优美且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赏析其效果。 挑战性目标 3.我能体会作者寓情于物--借翠竹赞美井冈山革命精神的写法,激发内心的爱国情怀和对坚韧精神的追求。 五、实现路径 基础性目标 实现路径 1.学生课下自读课文、注释,读准字音。 2.。 拓展性目标 实现路径 1.找到课文中的相关名言、事例,并结合议论文文体知识分析其作用。 2.研读课后阅读提示,抓住关键句,理清行文思路。 挑战性目标 实现路径 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说理的,娓娓道来,明白晓畅,平易如画。 2.结合相关典型例句,进行赏析。 六、课堂流程 流程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创设 导入新课 2分钟 ① 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竹子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苏轼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郑燮笔下的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不仅是一种植物,更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品格。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袁鹰的《井冈翠竹》,去探寻井冈山的竹子背后,那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精神内涵。 ②明确三级学习目标。 进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