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44185

2026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二章 相互作用:第4讲 专题:多物体平衡问题 共点力平衡的临界与极值问题(课件 学案,共2份)

日期:2025-05-11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2次 大小:39968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平衡,问题,2份,学案,课件,极值
    第讲 专题:多物体平衡问题 共点力平衡的临界与极值问题 考点一 多物体平衡问题 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组成的系统的平衡问题,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宜用整体法;而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或一个物体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时常用隔离法。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通常需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交替使用整体法和隔离法。 例1 如图所示,一轻绳跨过光滑的定滑轮,一端与质量为10 kg的吊篮相连,另一端被站在吊篮里质量为50 kg的人握住,整个系统悬于空中并处于静止状态。重力加速度g=10 m/s2,滑轮两侧的轻绳均处于竖直方向,则该人对吊篮的压力大小为(  ) A.150 N B.200 N C.300 N D.350 N [答案] B [解析] 设轻绳的拉力为F,以人与吊篮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有2F=(m+M)g,将m=10 kg、M=50 kg代入解得F=300 N;再对人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有F+FN=Mg,解得FN=200 N,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该人对吊篮的压力大小为200 N,故B正确,A、C、D错误。 例2 (2025·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高三上一模)如图所示,粗糙水平地面上放有横截面为圆的柱状物体A,A与墙面之间放有表面光滑的圆柱形物体B,A、B均保持静止。若将A向左移动少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对A的作用力不变 B.墙面对B的作用力不变 C.地面对A的摩擦力不变 D.地面对A的支持力不变 [答案] D [解析] 对物体B受力分析,受到重力mg、墙面对B的作用力N和A对B的支持力N′的作用,如图1所示。当A向左移动少许后,N′的方向向右上方偏转,根据图1可知N′和N都减小,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B对A的作用力减小,故A、B错误;对A、B整体受力分析,受到总重力G、地面的支持力FN、地面的摩擦力f和墙面的作用力N的作用,如图2所示。根据平衡条件,有f=N,FN=G,故地面的支持力不变,地面的摩擦力f随着墙面对B的作用力N的减小而减小,故C错误,D正确。 考点二 共点力平衡的临界与极值问题 1.临界问题 临界问题常见的种类: (1)由静止到运动,摩擦力达到最大静摩擦力。 (2)绳子恰好绷紧,拉力F=0。 (3)刚好离开接触面,弹力F弹=0。 2.极值问题 在力的变化过程中存在力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3.解决共点力平衡中的临界问题和极值问题的方法 (1)极限法:首先要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和变化过程分析,找出平衡的临界点和极值点;临界条件必须在变化中去寻找,不能停留在一个状态来研究临界问题,而要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或极小。 (2)物理分析法: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作出力的矢量图(力的平行四边形或力的矢量三角形),通过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在力的矢量图上进行动态分析,确定最大值或最小值。 (3)数学分析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依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写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画出函数图像),用数学方法求极值(如求二次函数极值、公式极值、三角函数极值)。 例3 (2024·山东高考)如图所示,国产人形机器人“天工”能平稳通过斜坡。若它可以在倾角不大于30°的斜坡上稳定地站立和行走,且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它的脚和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不能小于(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设斜坡的倾角为θ,机器人“天工”的质量为m,它的脚和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因为它可以在斜坡上稳定地站立和行走,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有mgsinθ=f静,又静摩擦力f静≤μmgcosθ,联立得μ≥tanθ,由题意知θ≤30°,则μ≥tan30°=,即它的脚和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不能小于,故选B。 例4 如图所示,一根细线系着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细线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给小球施加力F,小球平衡后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30°。现改变F的方向,但仍要使小球在图中位置保持平衡,即θ角不变,则F的最小值为(  ) A. B. C.mg D.2mg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