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阿长与《山海经》 【经典永流传】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锦书】 【微赏】简练、传神地概括了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赞扬其虽死无悔的精神,表彰此反抗精神的不可磨灭。 一课一赏·神话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搁(ɡē) 掷(zhì) 脐(qí) 憎恶(zēnɡ wù) 助记1 菩萨(pú) 惊骇(hài) (1)我实在不大佩(pèi)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chá)察,向人们低声絮(xù)说些什么事。 (2)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mú)样 助记2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zhuō)的本子。 2.明字形 竹ɡān(竿) 烦suǒ(琐) biàn(辫)子 chuānɡ(疮)疤 mò(茉)莉 书zhāi(斋) (1)但当我āi(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mù(慕) 辨析1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2)我似乎遇着了一个pī(霹)雳,全体都震sǒnɡ(悚)起来。 3.晓词义 (1) 震悚 :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2)诘问 辨析2: 追问,责问 。 (3) 情有可原 :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4)渴慕: 非常思慕、渴望 。 4.记常识 《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 鲁迅 ,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 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等。 助记 串句知音 1.这条恶(è)狗真可恶(wù),满身臭味,让人闻了就恶(ě)心。 2.这两件瓷器模(mú)样很相似,像是由一个模(mó)型做出来的。 辨析1 四“mù”纷呈 辨析2 反问·质问·诘问 侧重点不同:反问是用疑问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义。质问是重在依事实判是非。诘问是重在追问、责问。 语气轻重有差异:反问一般,质问和诘问较重。 聚焦探本究源 【文脉梳理】 【重点探究】 1.[详略得当]课文对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 详写的是什么事件 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等,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真实地反映了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这样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抓住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 2.[赏析修辞]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时,“我”有什么反应 请摘录原句并赏析 答:“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非常震惊及被阿长的热忱深深打动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难点突破】 [写作手法]作者本意是赞美阿长纯朴善良、仁厚慈爱的美德,为何前面要用大量的篇幅去描写阿长的缺点 答:这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我”为何讨厌阿长;后半部分,作者笔锋一转,着重写“我”对阿长的佩服和敬意,这主要是因为她为“我”买来了“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在这种抑扬中,行文有了波澜,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更加鲜明。 【读写联动】 本文写阿长,成功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请运用此手法写一个人物,200字左右 答:示例:一张有些枯瘦的脸上架着一副厚厚的“啤酒瓶底”,黑黑的面庞,长满了“青春美丽”痘,构成了毫无气质的他。他看上去二十多岁,教我们语文。一走上讲台,放下书,他便对我们说:“我姓吴,名帅,担任咱们七年级(1)班的班主任———哈,长得如此“困难”,还帅呢,这样想着,我们的笑声像开了闸一样。“吴帅,无帅也,名副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