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学设计 课题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以长江上游第一城攀枝花为例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的内容偏重于人地协调观培养,教材在举例说明“可持续发展主要途径”时有两方面考虑的因素。一方面是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案例选取说明,这也是从地理角度分析发展问题时应当考虑的三个方面。另一方面从政府、企业、公众三个主要推动方入手。最终确定了消除贫困、绿色经济和可持续消费三条主要途径。消除贫困主要侧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践行时需要以政府为主要推动力;发展绿色经济主要侧重经济的持续发展,以企业为主要执行者;提倡可持续消费主要侧重生态的持续发展,公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最为重要的。 本节的内容结构如下: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在上一节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表现已有了基础认识。教材开篇承接第一节末尾的环境问题,说明可持续发展诞生的背景———人地关系日渐紧张,必须改变发展观念。在“背景”部分教材配图说明1972年以来的国际大会及重要议程,并辅以案例说明最新的国际动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不再一味强调经济发展,而是强调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可持续发展。这三方面也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也有三方面,其中暗含着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也和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密切呼应。本节设计了以理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活动”,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角,能够综合多方面信息,运用原则评价各国责任,体现出对综合思维的指向。 学习目标 1.结合攀枝花市相关图文材料,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理解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不同地区在可持续发展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综合思维) 3.结合攀枝花市在可持续发展实施中的相关图文材料,说明政府、企业和公众在可持续发展实施中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4.通过混撒拉村的相关图文材料,说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5.通过课前活动,理解自己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认识到必须协调人地关系才能持续发展的道理。(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理解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强调系统中“人的管理调控”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学习条件支持 1.攀枝花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视频。 2.攀枝花从“十大污染城市”走上绿色发展道路的相关材料。 学习活动设计 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引领性问题)学生任务或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或评价目标环节一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内容1.人地关系不协调的表现 教师活动: (1)展示长江上游第一城攀枝花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视频。 内容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教师活动: (2)展示教材图5.8,介绍环境与发展国际大事件。 内容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教师活动: (3)展示材料一:攀枝花从“十大污染城市”走上“阳光”路;材料二:2000-2020年攀枝花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格。 引领性问题: (1)请阅读课本102页内容,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请结合上述材料,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学生任务 1.结合教师呈现的视频材料,了解攀枝花市在多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理解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任务 2.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背景。 学生任务: 3.结合教师呈现的案例探究材料及课本内容,解释可持续发展内涵。 通过视频展示攀枝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