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造地貌的形成 教学设计 课题 探山寻路之构造地貌的形成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第二节,但是从所选的教学情境、学生学习时的思维过程和整体教学考虑,在教学单元重构的基础上,本节调整为第四课,对应课标“1.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本课内容与地理1《地球的圈层结构》的内部圈层有一定知识上的衔接,也是第三课《将今论古之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引起的构造地貌的进一步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地球表层”的地貌类型,能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理解不同的地表形态会不同程度地制约人类的活动,同时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本课内容用“探山寻路之构造地貌的形成”,选取了“山地对交通的影响”,旨在说明“人地关系”。 本课的大概念是“构造地貌的形成”,“探山寻路”是学习的思路。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熟悉一些中外名山的名称和位置,也对“大陆漂移学说”及“板块构造学说”有一定的了解。在高一上,学生已经可以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会识别3-4种地貌,能够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特别是本单元第三课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认识了内外力作用及其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高二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我们会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视频、图片、真实案例,或者借助演示实验,为学生掌握抽象的知识提供更多帮助。 学习目标 1.结合青藏高原的案例,认识板块运动对全球尺度地表形态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运用青藏高原、庐山的案例认识地质构造与地貌之间的关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 3.结合“天路108拐”、“绿色通道”,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掌握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常见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山地对交通布局的影响。 难点:背斜、向斜的特征及判别方法,地形倒置的成因及断层的形成。 学习条件支持 1.视频资源、地图资源、教学材料补充、演示实验用具的准备 2.图: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世界地形图、喜马拉雅山褶皱景观图、庐山断块山、清水河特大桥图。 学习活动设计 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引领性问题)学生任务或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或评价目标环节一情境创设: 江河的第一滴水从三江源落下,黄河北上,画出一个巨大的“几字”,长江南下,构成一个绵长的“V”字。一个“江”字,不足以说明她的绵长,古人非常形象地加了一个“长”字,使得长江有了神韵。“滚滚长江东逝水”,“说不尽万古沧桑”,她跨过中国的三大阶梯,一路与高山相依、平原相伴,投入海洋的怀抱。长江一路向东,她与黄河一同谱写了中华文明。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将对时间的感慨寄托于锦绣山河,纵有万千诗谣,终不及孔夫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亘古之变,也成就了这份亘古的山水情。“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江环湖绕的平原上?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捡起一块石头,他会向你诉说着一个远古的故事。 今日长江的形成,始于距今1.4亿年前的燕山运动。唐古拉山脉在长江上游形成,青藏高原逐渐抬高,形成许多高山深谷、洼地和裂谷。到了距今3000-4000万年前又发生了强烈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金沙江两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显著抬升,河流下切作用强烈,形成许多峡谷;长江中下游和缓爬升,形成了中低山、丘陵与平原,奠定了今日长江流域阶梯分布的雏形。300万年前, 在喜马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