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48054

5.2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课件(70张)——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日期:2025-05-13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0次 大小:185782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二,必修,2019,教版,地理,高中
  • cover
(课件网) ———湘教版必修二 2·5·2——— 协调人地关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9新课标湘教版必修二 第五章第二节 新课导入 大熊猫生活在高山有竹丛的树林中,喜食竹类,为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秦岭山区是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有许多林场在该区域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以后,国家明令禁止对天然林的采伐。108国道于 20世纪 70年代初建成通车,2000年秦岭隧道开通后,原翻越秦岭主脊的干线公路被废弃。 108 国道秦岭隧道建成通车后,为恢复和扩展大熊猫栖息地,人们拆除了原翻越秦岭主脊路段的机械围栏和铁丝网,并营造箭竹林。议一议,这样做是否必要? 课程标准 4.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结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过程,说明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3.说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基本内涵、实现的主要途径。 1.根据资料,归纳人类面类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过程及原因。 学习难点 结合资料,知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实现的主要途径。 CONTENTS 壹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贰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壹 含义: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 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受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这个地理环境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的地理环境,如经济、文化、社会等。 人地关系 O采集-狩猎社会时期 社会发展状况:人口数量少、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 经济活动: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 人地关系:对环境的影响有限,人类与环境保持着原始的平衡关系 对自然的态度:崇拜、依赖自然 A O农业社会时期 社会发展状况: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栽培植物和畜养动物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和可靠,人口逐渐增多,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都明显增大,环境遭到破坏,甚至导致一些文明的消失。 经济活动:栽培植物和畜养动物 人地关系:人类尽管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但对人地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如我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 对自然的态度:利用、改造自然 B 我国战国时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天人相关论的核心思想,是荀况在其著作《天论》中提出来的。他写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他主张,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知道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的道理,即农作物的种植必须与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相适宜。春秋初期的管仲在《管子·立政篇》中写道:“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在《管子·侈靡篇》中写道:“辨于地利而民可富。”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些论述都表达了人类积极顺应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思想。 阅读-我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 工业社会时期 社会发展状况:18 世纪中叶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空前的规模和高度。 经济活动: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 人地关系: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愈发严峻,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有些环境问题甚至危及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对自然的态度:主宰、征服自然 C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对自然资源不能盲目索取,对自然环境也不能野蛮破坏。 “和谐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