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几乎变得不可避免 修昔底德陷阱 均势思想: 材料: 威尔逊认为均势是个邪恶的原则,因为它鼓励政治家像切奶酪那样,根据政治上的权宜之计并不顾民众的意见,对国家进行瓜分······而均势政策的捍卫者认为,均势可以维持稳定。 ———约瑟夫·奈《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均势思想的产物 作为一种理论,指追求国家间势均力敌的局面,从而减少国家发动战争的可能,进而有利于体系内的和平与稳定。 对于德国而言,和约意味着使德国疆域缩小14.3%,相当于15个台湾。可耕地减少14. 6%,铁矿减少74.5%,煤矿减少26%,商船由750万吨减少到50万吨。协约国的赔偿要求更是对德国极尽搜刮之能事,大大超出了德国的国力,为保障支付赔款的种种措施还使德国丧失了大量主权。 战胜国 战胜国 战胜国 殖民地 半殖民地 帝国主义 社会主义 残酷剥削 利益冲突 分赃不仅 残酷瓜分 对立冲突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稳定 一、二战的背景 《经济危机笼罩全球》,1929年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55.5% 52.2% 32% 36.1% 材料:1929—1932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情况 Wall Street Crash 华尔街崩溃 结合图文史料分析:1929—1933经济危机后国家或国家集团实力变化 英法受到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美国罗斯福新政缓解经济危机 德日法西斯势力的兴起与泛滥 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就 苏联五年计划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并大肆对外扩张,除了凡尔赛和约未能满足其愿望以及经济危机的影响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 思考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联并未有效的进行阻止)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占领莱茵非军事区(一般性谴责) 同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慕尼黑协定》吞并苏台德地区 吞并奥地利(不作为) (为虎作伥,肢解别国,绥靖政策顶点) 一、二战的背景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导致国家间争夺激烈 重要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尖锐 根本原因 英法绥靖政策或苏联中立自保政策的推动;德意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 具体原因 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直接原因 一、二战的背景 思考:结合图中数据,我们从中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呢? 各国飞机产量都呈急剧增长趋势,战争规模急剧扩大;美国巨大的战争潜力;同盟国飞机产量与增速均远远高于轴心国阵营,预示着战争的天平将向同盟国倾斜;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巨大价值; 世界各国人民相互扶持,共同奋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获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二战的背景 亚洲战场欧洲战场非洲战场局部阶段全面爆发战争扩大战争转折战争结束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抗击纳粹德国的主要战场;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1942年中途岛战役是亚洲战场转折点。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1942年阿拉曼战役是非洲战场转折点。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标志着欧洲战场的结束。1943年5月,非洲战场结束。结合教材102-103页内容,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表格填空。据表格进一步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何特点?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①由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②由帝国主义战争到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开端(欧洲阶段) 1936年3月,德军开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