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48533

单项选择-备战2025年中考英语新课标(核心素养)(原卷版+解析版)二轮复习之优秀生拔高重难题型特训(北京)

日期:2025-05-13 科目:英语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3次 大小:56584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项选择,特训,题型,重难,拔高,优秀生
    单项选择 备战 2025 年中考英语新课标(核心素养)二轮复习之优秀 生拔高重难题型特训 【预测分析】 一、重难点分析 1、语法综合运用 时态与语态:重点考查一般现在时、过去时、现在完成时及被动语态,需结合时间状语(如 since, already)和上下文逻辑判断时态。例如,宿迁模拟题中曾出现“have been missing”考查 现在完成时。 非谓语动词:不定式(to do)、动 名 词(doing)及分词(doing/done)的用法易混淆,如“encourage sb. to do sth.”或“Not receiving a reply”中的非谓语逻辑主语问题。 2、从句与连词 引导词选择:定语从句(which/that)、状语从句(because/unless)及宾语从句(if/whether) 的区分是难点。例如,宿迁真题中涉及“if”引导宾语从句与条件状语从句的时态差异。 复合句逻辑:需掌握“主将从现”规则(If it rains, I will stay)及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的选择。 3、词性转换与搭配 词性辨析:形容词→副词(careful→carefully)、名词→形容词(tradition→traditional)等转 换规则需熟练掌握。 固定搭配:高频短语如“look forward to doing”“be responsible for”需积累,宿迁模拟题中曾考 查“take action”等短语。 4、交际用语与语境推理 本土文化融合:可能涉及北京特色(如胡同文化、冬奥会遗产)或社会热点(低碳生活), 需掌握相关表达。 情景对话逻辑:如拒绝建议(“No, thanks”)、表达感谢(“I really appreciate it”)等需符合 英语思维。 5、虚拟语气与倒装句 虚拟条件句:对现在、过去、将来的虚拟需区分结构(如“If I were...”“If it had been...”),易 与真实条件句混淆。 倒装结构:否定词(never, seldom)或 only 引导的倒装句需注意语序。 二、解题步骤与技巧 1、通读题干,定位关键词 圈画时间/情态动词:如“yesterday”提示过去时,“must”提示情态动词后接动词原形。 分析句子结构:确定空格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如非谓语动词需判断逻辑主语。 2、语境分析与逻辑推理 上下文暗示:通过前后句逻辑关系(因果、转折)推断答案,如通过“but”判断前后语义矛 盾,选择反义词。 排除干扰项:剔除语法错误或语义矛盾的选项,如主谓不一致(“Tom and his friends is...”)。 3、语法与固定搭配验证 时态一致性:前文用过去时,从句需保持一致(如“Last year, he ___ (join) the club”填 joined)。 短语搭配检查:如“make progress”“take responsibility”需完整记忆。 4、代入验证与复查 语法检查:主谓一致、单复数匹配(如“Three ___ (child) are playing”填 children)。 代入通读:将答案回填后通读句子,确保逻辑通顺(如“therefore”需前后因果成立)。 三、2025 年考向预测 1、命题趋势升级 隐性语法点:如省略结构(“_____ (not receive) a reply, he decided to call again”填 Not having received)或虚拟语气(If I were...)。 多维度干扰:选项包含近义词(quick/quicker)、易 混 词(affect/effect)及形近词(their/there)。 2、高频考点分布 动词相关(30%):时态(一般现在时/过去时)、非谓语(不定式作目的状语)。 名词与代词(25%):所有格、反身代词及不定代词(some/any)。 形容词副词(20%):比较级(more interesting)、副词修饰动词(quickly run)。 连词与介词(15%):并列连词(and/or)及固定搭配(because of)。 虚词(10%):冠词(a/an/the)、情态动词(can/must)。 3、题型设计预测 语境化填空:结合北京本土话题(如冬奥会遗产保护、胡同文化)设置句子,考查词汇变形 (如“protect→protection”)。 多模态文本:可能结合图表(如北京环保数据)考查介词短语(如“account for 3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