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48725

2026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五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第3讲 专题:天体运动的三个综合问题(课件 学案,共2份)

日期:2025-05-11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9次 大小:45935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6届,天体,2份,学案,课件,问题
    物理 第讲 专题:天体运动的三个综合问题 考点一 天体的“追及相遇”问题 1.天体“追及相遇”问题的理解 天体“追及相遇”,指两天体在各自轨道绕中心天体公转时,周期性地追赶至相距最近。以地球和太阳系内其他某地外行星为例, 某时刻行星与地球最近(“行星冲日”),此时行星、地球与太阳三者共线且行星和地球的运转方向相同,如图甲所示,根据=mω2r可知,地球公转的角速度ω1较大,行星公转的角速度ω2较小,地球与行星的距离再次最小时,地球比行星多转一圈。 2.解决天体“追及相遇”问题的两种方法 (1)根据角度关系列式 设从图甲位置至又相距最近所用时间为t,则ω1t-ω2t=n·2π(n=1,2,3,…) 可解得t=(n=1,2,3,…)。 (2)根据圈数关系列式 设从图甲位置至又相距最近所用时间为t,则-=n(n=1,2,3,…) 可解得t=(n=1,2,3,…)。 拓展:设从图甲相距最近位置到相距最远位置(图乙)所用时间为t′,同理有关系式:ω1t′-ω2t′=(2n-1)π(n=1,2,3,…)或-=(n=1,2,3,…)。 例1 (2023·浙江1月选考)太阳系各行星几乎在同一平面内沿同一方向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当地球恰好运行到某地外行星和太阳之间,且三者几乎排成一条直线的现象,称为“行星冲日”。已知地球及各地外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径如下表: 行星名称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轨道半径R/AU 1.0 1.5 5.2 9.5 19 30 则相邻两次“冲日”时间间隔约为(  ) A.火星365天 B.火星800天 C.天王星365天 D.天王星800天 [答案] B [解析]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有=,设相邻两次“冲日”时间间隔为t,则2π=t,联立解得t==。由表格中的数据可得t火=≈800天,t天=≈369天,故B正确,A、C、D错误。 跟进训练 (2025·山西省朔州市多校高三上10月月考)万有引力在发现未知行星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某行星A运行的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但天文学家在观测中发现,其实际运行的轨道与圆轨道存在一些偏离,且每隔时间t发生一次最大的偏离。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外侧还存在着一颗行星B,它对A的万有引力引起行星A轨道的偏离,假设其运动轨道与A在同一平面内,且与A的绕行方向相同,若行星B的运行半径为NR,则t与T的比为(  ) A. B. C. D. 答案:A 解析:由题意及万有引力定律可知,两颗行星距离最近时,行星A的轨道将发生最大偏离,设行星B的周期为T′,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解得T′=T,根据题意有·t-·t=2π,解得t=,则有==,故选A。 考点二 卫星的变轨和对接问题 1.卫星变轨原理 如图所示,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可以分多过程完成: (1)先将卫星发送到近地轨道Ⅰ,使其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速率为v1。 (2)变轨时在P点点火加速,短时间内将速率由v1增加到v2,这时m,变轨到低轨道,最后在椭圆轨道的近地点处返回地面。 2.卫星变轨时一些物理量的定性分析 (1)速度:卫星在P点加速,则v2>v1;在Q点加速,则v4>v3。又因v1>v4,故有v2>v1>v4>v3。 (2)加速度:因为在P点不论从轨道Ⅰ还是轨道Ⅱ上经过,P点到地心的距离都相同,卫星的加速度都相同,设为aP。同理,在Q点加速度也相同,设为aQ。又因Q点到地心的距离大于P点到地心的距离,所以aQ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