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刑罚的种类? 主刑:管制、拘役、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刑罚 温故知新 A严重危害性———最本质特征 B刑事违法性———法律分界线 C应受刑罚处罚性———(强制性法律制裁) 1.犯罪的特征? 主刑和附加刑。 11.3严于律己 部编版(2024) 道德与法治 七年级下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自学导航 1 ★如何做到严于律己,远离违法犯罪? 2 ★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3 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区别 阅读课本P99-102页的内容 安某嫌下楼扔垃圾费劲,把垃圾从楼上扔下去,砸到了人。 情境一 黄 某 拨 打火警电话,想看看消防人员是否会来,结果消防车真来了! 情境二 袁某借了吴某的钱一直不还,吴某把他关了几天让他还钱。 情境三 生活观察: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如何评价上述行为? 结合经验说说,如何避免上述情境中违法行为的发生? 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没有严于律己 课堂笔记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1.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涉及刑法中的哪些罪名。 2.学生欺凌、网络暴力行为有什么危害?遇到这些行为该怎么办? (1)案例一中涉及了故意伤害罪、侮辱罪;案例二中涉及了侮辱罪、诽谤罪。 探究与分享1 阅读课本P100页的探究与分享两个案例,思考下列问题: 小组讨论3分钟,每个小组要有一名记录员记录观点,然后指派一位同学代表本组发言。 2.学生欺凌、网络暴力行为有什么危害?遇到这些行为该怎么办? ①学生欺凌会对受害者造成心理和身体的双重伤害。心理上,受害者可能会感到恐惧、焦虑、自卑、抑郁等,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身体上,受害者可能会受到身体伤害,甚至导致重伤或死亡。此外,学生欺凌还会对受害者的学习和社交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学业和人际关系。 ②网络暴力可以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导致自尊心受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受到网络暴力的人可能会感到恐惧和羞耻,导致他们避免社交互动,进而导致孤立和社交隔离。网络暴力有时会升级为实际威胁和骚扰行为,给受害者带来身体上的危险和安全风险。 受到网络暴力的人可能会分散注意力,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从而对个人的学业和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及时寻求父母、老师的帮助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第十七条对“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做了调整,规定: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有人说:“年龄小的人与犯罪无关,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刑罚处罚”,你认同吗? 相关链接 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提示:刑法修正案就是为了可以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因为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 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提示:犯罪与年龄无关,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要承担刑事责任。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