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抒情与写意———文人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包含三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什么是文人画”,意在通过教材内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文人画的基本概念以及发展脉络。第二个任务是“文人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通过展现不同的文人画作品让学生理解文人画的艺术特征。第三是感受文人画笔墨的意趣。本议题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教学目标 集中体现学科育人价值,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于核心素养,对应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基于教材和学情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人画的概念与发展历程,知道并理解文人画的艺术特征,懂得鉴赏文人画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鉴赏、讨论、讲授和自主学习等过程和方法,识读不同的文人画作品,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文人画的精神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兴趣,培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及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通过教师范画演示,增强学生对“石榴籽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经典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文人画的主要艺术特征和思想内涵。 难点:能够感受到文人画中以形写神的审美意趣。 教法学法:为了达成我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探究法、演示法等方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就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学法上践行自主、探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习评价设计 注重过程性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及积极思考进行研究和学习的评价。 2.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及整体小组的整理材料个阐述观点的评价。 3.综合评价:通过对以下三位文人画家的人生经历与其艺术特色的形成展开讨论,并简要评价其艺术特色。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教师活动1 教师展示以“四君子”为主题的国画绘画作品及我用四种不同画法绘制的荷花写意国画,使学生感受画中所表现的涵义,即“君子品格,托物言志”。我们把这一类用于抒情的国画作品属于历史上的“文人画”。从而进入课题:文人画。本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联系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情境创设进行导入,引起学生注意力。 学生活动1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赏析展示的美术作品,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梅兰竹菊被人称为“四君子”,象征着傲、幽、坚、淡四种品质。梅:探波傲雪,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兰: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是为世外隐士。 通过导入教学环节、创设学习情境、蓄积学习活动的展开,引导学生进入文人画的主题情境。达成相关目标。 环节二:小组探究,探究新知 任务一:文人画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教师活动2-1 观看视频:名家采访话谈文人画的。为学生引导研究方向。 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分析出的对作品进行鉴赏,分别找三个小组的分享给全班同学。 倪瓒《六君子图》(图片[footnoteRef:0]) [0: 美术.美术—北京:人民美术-出卷网-,2019.7,第50页] 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小结,讲解文人画概念及发展历程的核心阶段与重要知识人物的贡献。 (最早追溯到晋代顾恺之,唐代的王维、郑虔等人。 王维因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在画法上推进了水墨渲染的表现技法,而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两宋时期,苏轼、文同、米芾父子等进一步发展了水墨技巧。其中,苏轼提出了“诗画本一律‘概念,使文人画成熟。 元代,赵孟頫主张以书法入画法。其后逐渐发展,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情画意相辅相成,标志着文人画的成熟。 明朝中后期,董其昌在苏轼的“士人画”基础上提出“文人画”的理论) 学生活动2-1 欣赏视频素材,结合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