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项培优2 利用溶解度进行物质分离 【知识归纳】 1. 溶解度 (1)含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在该溶剂里的溶解度,其单位为“g”。 (2)公式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饱和溶液)S=×100 g。 (3)影响因素 ①内因:物质本身的性质(由结构决定)。 ②外因: a. 溶剂的影响(如NaCl易溶于水不易溶于汽油):“相似相溶”原理。 b. 温度的影响:升温,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少数物质却相反,如Ca(OH)2;温度对NaCl的溶解度影响不大。 2. 溶解度曲线 (1)概念:溶解度曲线是根据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绘制出来的曲线,一般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是少部分物质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该变化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绘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就叫作溶解度曲线。 (2)溶解度曲线(如图) (3)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①同一物质在各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 ②两曲线交点的含义:表示两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相同。 ③快速比较两种物质在某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 ④能反映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3. 根据溶解度受温度影响选择不同的物质分离方法 (1)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NaCl)采取蒸发结晶的方法,如NaCl溶液中含有KNO3,应采取蒸发结晶、趁热过滤的方法。 (2)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或带有结晶水)采取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如KNO3溶液中含有NaCl,应采取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的方法。 【专项训练】 1.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乙>丙 B. t2 ℃时,将20 g甲加入50 g水中,得到70 g溶液 C. t3 ℃时,用等质量的甲、乙、丙固体配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D. 将t2 ℃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乙>丙>甲 2. 下表是四种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100 g水): (假设:盐类共存时不影响各自的溶解度,分离晶体时,溶剂的损耗忽略不计) NaNO3 KNO3 NaCl KCl 10 ℃ 80.5 21.2 35.7 31.0 100 ℃ 175 246 39.1 56.6 用物质的量之比为1∶1的硝酸钠和氯化钾为原料,制取硝酸钾晶体,其流程如图所示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和②的实验过程中,都需要控制温度 B. ①实验操作依次为加水溶解、蒸发浓缩结晶、趁热过滤 C. ②实验操作依次为加水溶解、蒸发浓缩结晶、趁热过滤 D. 用95%的酒精洗涤所得的硝酸钾晶体比较好 3. “侯氏制碱法”是将二氧化碳通入氨化的食盐饱和溶液中,使溶解度小的碳酸氢钠从溶液中析出。过滤得到的碳酸氢钠晶体,经洗涤、灼烧分解后生成碳酸钠。部分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滤液中除含有大量NH4Cl外,还含有少量的NaCl和NaHCO3。设计实验方案提纯NH4Cl样品:_____,冰水洗涤,低温干燥。(实验中必须用到的试剂:盐酸) (2)图中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在60 ℃后无数据的原因可能是_____。 4. (2025·扬州高三开学)向Na2CO3溶液中通入SO2可制得Na2SO3。已知:Na2SO3水溶液中H2SO3、HSO、SO随pH的分布如图1所示,Na2S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1)边搅拌边向Na2CO3溶液中通入SO2制备NaHSO3溶液。实验中确定何时停止通入SO2的实验操作为_____。 (2)请补充完整由NaHSO3溶液制备无水Na2SO3的实验方案:边搅拌边向NaHSO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测量溶液pH,pH约为_____时,停止滴加NaOH溶液,加热浓缩溶液至有大量晶体析出,在高于_____ ℃条件下趁热过滤,用少量无水乙醇洗涤,干燥,密封包装。 专项培优2 利用溶解度进行物质分离 1. D 解析: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