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生物与非生物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起始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是否有生命的视角来认识自然事物,发现自然事物可以分为生物和非生物,初步感受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本课主要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维恩图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抽取出生物的共同特点并形成生物的基本概念。活动二,认识几种不熟知的自然事物,了解它们的形态和特点,利用生物的共同特点判断它们是否是生物,同时,丰富对自然事物的认知,激发对未知自然事物的探究兴趣。活动三,观察大自然的某个画面,识别画面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思考它们之间是否有关系,尝试用连线的方式进行表达,进而发现生物和周围的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密切而复杂,建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科学观念,为下一课进一步探究动物与其庇护所之间的关系做铺垫。 2.学习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能从具有生命的人迁移到思考石头、大树、小草的生命状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在生活中,学生对身边有生命的物体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对生命的特点有简单了解。但是并没有深入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技能方面,学生对观察比较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以激发,而对生物和非生物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理解并能描述出植物、动物的主要特点。 科学思维: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 探究实践:初步认识生物和非生物的密切关系。 态度责任:丰富对自然事物的认知,发展对未知自然事物的探究兴趣。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 难点: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分析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回顾种植物养动物能归纳生物体共同特点能基本能不能它们是生物吗能辨别生物和非生物能基本能不能生物与非生物能认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关系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1. 我们种植过番茄和黄瓜,能从概括出植物体共同特征吗? 2. 我们曾经养过哪些昆虫?能概括出动物体共同特征吗? 3. 引导学生根据植物、动物的特点,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点。 4. 教师小结: 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生物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①会生长,会繁殖 ②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③几乎都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 植物和动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它们是生物,具有生物特征。 没有生命的物体称为非生物。非生物具有以下特征: ①不会生长,不会繁殖 ②不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③不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 泥土、石块、沙子、空气、水等都没有生命,是非生物,具有非生物特征。 5. 你还能列举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学生活动1 回顾交流:①能够长大②会繁殖 ③不能运动④需要空气、阳光、温度和水⑤需要营养 养过蚕,养过蚂蚁 动物特征有①能够长大②会繁殖③能运动④需要食物 ①几乎都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②需要营养;③会生长变化; ④会繁殖;⑤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学生列举,互相矫正活动意图说明:概括生物的共同特点,需要以学生熟知的自然界动植物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学生在科学课上已经习得的相关知识进行建构。本活动从学生低年级认识过的形形色色的动植物和种植物、养小动物的经验入手,先分别总结植物和动物的特点,再概括生物的共同特点。环节二:它们是生物吗教师活动2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