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戏(二) 鲁迅先生笔下的绍兴乡村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多姿。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技艺文化传承创新,发扬光大,各地形成了特有的技艺和特色文化。请模仿示例,抓住技艺文化的特点,用一句话介绍你喜爱的民俗文化。 示例:孝义皮影戏,艺术奇葩放光芒 【基础堂清】 1温故知新,小语和小文对课文进行了深入阅读,有了新的发现与体会。 (1)下列关于课文中心的三种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回忆“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经历,赞扬了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B.课文写的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作者以饱含深情的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C.课文写出了一片难得的“乐土”,塑造出一群可爱的孩子,寄托着作者那时的理想,以及对新生的希望。 (2)下面这段话,生动地表现出孩子们的快乐。请你找出两处能表现孩子们快乐的词语或描写,并具体分析。 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一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3)试举一例说明小说中表现景或人的“美”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4)下列四组诗句中所描绘的季节与课文所呈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 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大家有责任把我国的传统戏曲发扬光大。为此,他们决定以“拯救戏曲”为主题,举行一次主题班会。 (1)【设计开场白】请你为本次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50~100字) (2)【谈谈看法】同学们针对“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请谈谈你的看法。 【素养日清】 乡戏醉人心。同学们带来一篇美文,请你阅读并完成任务。 记忆里的乡戏 曾令兵 很久以前,家在近郊,桑葚的红紫,阳桃的青绿,茉莉的皎白,菊花的金黄,都曾是为我美好童年打底的绚烂,但总是不及村里青石戏台上上演的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戏曲留下的妖娆。 每逢农历里的大节,悠扬的歌声在清凉的夜风里断断续续地传来,轻敲着耳骨钻进心里,一丝一缕地洇成一片浮动的朦胧月色的迷醉时,我就马上明白村里请来的戏班子已开始吊嗓子练唱了。恍惚中,艺人们躲在飘飞水袖后面的羞涩笑靥仿佛就在眼前,于是我便万分心急地拉着爷爷去看戏。 小庙前的空地上也早就坐满了人,三三两两地低声交谈,但从不高声说笑。农人们平日里的粗犷全不见了,脸上全无例外地带着幸福的神采,眼角眉梢上写满了认真与期待。此时,皎洁月光下的戏台正浸润在夏夜清冽而洁净的空气里,还弥漫着日间谷子残留的微香,夹杂着泥土和夜雾的味道,轻轻一嗅就感到舒坦无比。 终于开唱了,师傅们敲着金钹拉着二胡,好听的亲切曲调就飘了出来飞到各个角落,让人感到一阵莫名的兴奋。故乡的乡戏虽然没有吴侬软语的越剧那样珠圆玉润,却带着特有的热情,活泼但不媚俗,平易却又不卑贱,向外散发着它古老而不失蓬勃的生命力。只是我当时年纪尚小,听不全那些时而迅疾时而凝重的台词,总是一知半解地连蒙带猜,也分外关注台上艺人的一颦一笑。不必说孩子们最喜欢的滑稽可笑的丑角,即使是面对拖着长腔的老生也舍不得移开眼去,小小年纪竟也会随着剧情不时喟然长叹抑或拊掌大笑。 只是黄毛丫头实在无法免俗,最喜欢花旦与小生。记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