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元勋( ) 奠基( ) 选聘( ) 谣言( ) 背诵 昼夜( ) 昆仑 挚友( )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 鞠躬尽瘁( )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锋芒毕露( ) 妇孺皆知( ) diàn xūn pìn yáo 至死不懈( ) zhì zhòu xiǎn xiè cuì rú 字音检测:扫清阅读障碍 lù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妇孺皆知:指人人都知道。 当之无愧: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可歌可泣:每家每户都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为止。 字词积累: 学习本单元,要在通览全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要透过细节描写,并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单元学习目标 1.邓稼先 杨振宁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作者简介 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 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 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1957年和李政道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 199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 1997年将编号3421号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 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2022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杨振宁 物理学家 liyongqiang 李永强 传 记 定义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文学体裁。 特点 记言记行并重,大节细节并重,真实性、文学性。 分类 从叙述人称 自传、他传。 从创作方法 历史性传记、文学性传记。 从表达方式 一般的传记以叙事为主。有一种传记,一面记叙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价,被称为“评传”。 文体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介绍邓稼先 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原理 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请大家观察邓稼先个人简历中的时间和事件,想想其中哪些颇不寻常,引起了你的注意,说一说引起你关注的原因。 请大家观察邓稼先个人简历中的时间和事件,想想其中哪些颇不寻常,引起了你的注意,说一说引起你关注的原因。 ①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年仅21岁,可谓年轻有为。 ②1948-1950年,仅用短短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研究生学业,可谓勤奋聪敏。 ③1950年10月,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可谓爱国。 ④1964年10月16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仅用六年的时间,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就完成了高难度的研制工作,可谓贡献卓越。 美国七年零四个月(1945年7月———1952年11月) 苏联四年(1949年8月—1953年8月) 英国四年零七个月(1952年10月———1957年5月) 法国八年零六个月(1960年2月———1968年8月) (1964年10月———1967年6月) 各国发明原子弹到氢弹的间隔时间表 看完这些数字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中国两年零八个月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中国人就是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至死不懈 鞠躬尽瘁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结合人物的生平经历,串联本课的四字词语,概括你对 邓稼先的初印象。 示例:邓稼先本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人物,因为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使其成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