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集训(七) 一、选择题 (2024·河南周口)冷凉经济,是指在冷凉气候(年均气温低于20 ℃,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冷凉,全年多风少雨干旱,昼夜温差大)的优势条件下,以冷凉产业为核心衍生出的地方特色农业经济。传统农业生产观念认为,气候冷凉、热量条件差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导致大面积山区非耕地的冷凉气候资源一直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90%以上的粮、棉、油、肉、奶、蛋主要来源于仅占国土面积13.9%的平原耕地区。下图示意品质型特色农业开发利用的内在逻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相比雨热区,冷凉区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有( ) ①病虫害少 ②无霜期长 ③农作物种类多 ④土壤污染程度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为提高冷凉区农业产出效益,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发展温室农业,提高复种指数 B.加大化肥使用量,提高粮食单产 C.调整农业结构,推广机械化作业 D.实施套种间作,提高土地利用率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相比雨热区,冷凉区气温低,气候干旱,病虫害少,且冷凉区土地开发利用时间短,利用强度小,土壤受农药和化肥的影响小,污染程度较轻,①④正确,C正确;冷凉区受热量限制,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种类较少,无霜期短,②③错误。选C。第2题,为提高冷凉区农业产出效益,应充分利用当地冷凉生态的优势条件,以优良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产出效益,而不是在改善热量供应方面投入过多的资金、技术,与全国其他农业优势区域比拼短期高产量,A错误;加大化肥使用量,容易导致土壤的板结,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B错误;推广机械化作业,只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不能提高农业产出效率,C错误;实施套种间作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产品产量,也能保障农产品的品质,D正确。 (2024·福建莆田)里下河地区(图1)为古射阳潟湖(被沙坝或堤坝分割与外海分离的水域)。唐宋时期,该地区农民将湖泽中的淤泥移附到木架上,成为可随水位上下浮沉的葑(fèng)田(图2)。明清时期,黄河改道南迁并多次溃决,射阳湖萎缩,里下河地区洪涝加重。随着排灌系统的改善,葑田逐渐演变为垛田(挖掘淤泥在湖泽中堆高而成)(图3)。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唐宋时期,该地区葑田开发的意义是( ) A.利用水面,扩大耕地面积 B.漂浮水面,减轻旱涝影响 C.漂浮水面,便于作物运输 D.净化水质,缓解水体污染 4.葑田逐渐演变成垛田,主要是考虑( ) ①洪涝灾害加重 ②降低筑田成本 ③湖泽水位变浅 ④可用木材减少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该地位于江苏省东部沿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地势地平,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冬季降水少,出现旱灾,影响农作物产量,材料“该地区农民将湖泽中的淤泥移附到木架上,成为可随水位上下浮沉的葑田”,可知,葑田随水上下浮沉,水多时漂浮在水上,防止洪灾,水少时湖水水位低,随水下沉,保障水源,减轻旱涝影响,B正确;葑田漂浮在水面上,影响水中光照,降低植物光合作用,水中含氧量下降,会造成水质污染,D错误;葑田的主要作用是种植农作物,不是用来运输,C错误;葑田虽可以扩大耕地面积,但该地区农业发展中的不利条件是洪涝灾害,因此葑田开发的意义主要是减轻旱涝影响,A错误。第4题,相比于挖掘淤泥在湖泽中堆高而成的垛田,葑田可随水位上下浮沉,抗洪能力更强,葑田逐渐演变成垛田,说明湖水水量少,湖水浅,洪涝灾害减轻,①错误,③正确;垛田的原料为湖底淤泥,葑田需要用大量的木架,垛田成本更低,②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关于木材数量变化的描述,且葑田逐渐演变成垛田与木材数量多少无关,④错误。②③正确,选B。 (2024·陕西商洛)“小巨人”企业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