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能集训(一) 一、选择题 (2024·湖北武汉)地名是镌刻在大地上的历史印记,也承载着游子们浓浓的乡愁。通过对我国某县辖区地名统计发现,该辖区内85%以上村名都与自然要素有关,很多地名都蕴涵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下面是该县辖区村名用字分类及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名主要用字 出现次数 出现比重 沟、湾、滩、河、渠、润等 711 41.73% 峁、梁、石、山、塬、崖、岭等 529 31.04% 西、东、南、上、北、下、左等 114 6.69% 柳、芦、麻、枣、木、桃、槐等 72 4.23% 红、黑、青、乌、炭等 39 2.29% 累计 1 465 85.97% 1.影响该区域聚落分布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 C.水源 D.植被 2.推测该县所处地区可能( ) A.由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 B.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 C.由草原向荒漠带过渡 D.由地势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过渡 3.研究发现,该区域“涉水”地名文化景观的分布位置多次发生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河道持续淤积 B.人类生产活动 C.地壳间歇抬升 D.气候干湿变化 【答案】 1.C 2.B 3.D 【解析】 第1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出现次数最多的地名多带有“三点水”的形旁,表明这些聚落主要分布在小溪小河旁边,所以该地区聚落分布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水源,C正确。第2题,“峁”“梁”“塬”三种地形在黄土高原地区普遍存在,由村名“峁”“梁”“塬”可推测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区,B正确。第3题,该区域“涉水”村庄是在小溪小河旁。气候干湿变化,导致该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地貌环境情况等不断发生着变化,故该区域“涉水”地名文化景观的分布位置出现多次变化,D正确;该地处于季风气候区,雨季河道以冲刷为主,河道不会持续淤积,A错误;与人类生产活动关系不大,B错误;黄土高原地壳相对稳定,C错误。 (2024·广东惠州)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毛乌素沙地的南缘,土壤风蚀现象严重。某小组在此地开展研究发现,通过改变植被盖度和布局可影响土壤风蚀的程度。下图为植被盖度、布局及其风蚀抑制效率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每行植被的走向最可能为( ) A.西南—东北 B.东南—西北 C.南—北 D.东—西 5.当植被盖度为10%时,与一行一带相比,两行一带的布局利于( ) A.抑制蒸发 B.降低风速 C.减少占地 D.节约用水 6.综合考虑,无论采用何种布局模式,此地最佳植被盖度为( ) A.10% B.20% C.30% D.40% 【答案】 4.A 5.B 6.C 【解析】 第4题,读图可知,图中每行植被的走向与风向垂直,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因此图中每行植被的走向最可能为西南—东北走向,A正确。第5题,读图可知,当植被盖度为10%时,一行一带风蚀抑制效率为17.55%,两行一带风蚀抑制效率为72.45%,因此,与一行一带相比,两行一带的布局利于降低风速,B正确;对抑制蒸发影响较小,A错误;两行一带占地面积更大,植被耗水量更多,C、D错误。第6题,读图可知,两种布局模式下,当植被盖度达到30%,风蚀抑制效率都在90%以上,之后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风蚀抑制效率上升较慢,因此最佳植被盖度为30%,C正确。 (2024·湖南衡阳)POI是包含地理事物名称、经纬度、类型等多种属性信息的点状空间数据,其数量的多少可以近似反映相应功能的强弱,下图示意2015年沪宁沿线8个城市28个高铁站点的客流量,以及站点周边2千米范围内商务类POI总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相比W站,T站( ) A.客流量小,周边商务功能弱 B.客流量小,周边商务功能强 C.客流量大,周边商务功能弱 D.客流量大,周边商务功能强 8.从商务功能看,图中大部分站点集中在虚线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