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测评卷 单元质量评价(一)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某校组织开展以“悠悠美景,寄予深情”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生态之美】 (2024·常德期中改编)生态之美,恬静悠远。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往往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是最佳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我们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时,可以尽得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精神 (①归宿 ②回归);可以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闲适 (①渺远 ②淡远);可以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 (①欢愉 ②愉悦);也可以震hàn于安塞腰鼓那抹黄土的热烈。在大自然中我们不再迷茫怅惘,寻到了精神的依托。而当我们人类破坏大自然时,一切的美好都将销声匿迹,人类也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湮没。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震hàn( ) 怅( )惘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将“往往”放在“是”之前。 B.删掉“是最佳的途径”。 C.将“生态文明教育是”放在“生态文明建设”前面。 D.把“离不开”改成“离开”。 【自然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 材料一 一部从魏晋遗风到大唐气象的文化史,一道尘封在历史烟云中的诗歌长廊……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又一条中华文化古道———唐诗之路,重新进入国人的视野。这里的水平静而不阻滞,滩有急流而不汹涌,给人以舒畅的韵律感,尤其适于乘船游览。这里的山连绵而不险峻,层峦叠嶂而无登临之苦。水尽则登山而歌,青山绿水激发诗人无限的灵感。这群纵情山水的诗人才子,一路载酒扬帆、击节高歌,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踏出了一条飘逸潇洒的“唐诗之路”。 材料二 从东晋的浙东运河,到隋朝的隋唐大运河,再加上浙江境内溪流纵横、河湖遍布,无论向内还是向外交通都非常便利,这为游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唐代,诗人们大多乘船走水路,乘坐一叶小船,穿行于山水画廊之间,寄情山水,游目骋怀。这条路是整个唐朝诗人对沿途的自然风光与文化记忆的追寻之路。 材料三 自晋代起,浙江一带渐成为人文荟萃之地。诗人们或从京、洛舟车南下,或自岷、峨沿江东流,络绎而至、临水登山、经丘寻壑。浙东浙西随处可见诗人们的吟鞭游屐、棹声帆影,①_____、②_____记录着“唐诗之路”昔日的盛况。诗仙李白“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四进浙江,三至剡溪,四登天姥山,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二十余首瑰丽诗篇。贺知章、杜甫、白居易等也追慕前贤足迹,曾乘舟溯剡溪而上,留下了一篇篇的千古绝唱。难怪有人说“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 4.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晋唐诗人们的频繁往来,成就了诗情画意的唐诗之路。 B.数百位纵情山水的唐代诗人为唐诗之路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诗篇。 C.诗人们的名篇佳作因唐诗之路的奇山异水而名扬天下。 D.山水与文化的结合,孕育出唐代诗歌独具灵性的气质。 5.结合材料,将材料三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诗文抒情】 6.借以诗文,抒发己情。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贺敬之在《回延安》中书写自己久别再回延安的激动和喜悦。 (2)《回延安》中“ , ”运用比兴的手法,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文说的“肩膀”“红旗”“书”,这是“我”当年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 (3)《式微》一诗中,“ , ”写出了劳役者为了奉养君主,不惜在露水中劳作。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2024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