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马说 【经典永流传】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锦书】 【微赏】两句设问领起,借马抒情,词语搭配新奇,声调铿锵有力,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却不被赏识重用的一声嘶鸣。 一课一赏·托物寓意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祗(zhǐ)辱 骈(pián)死 槽枥(lì) 尽粟(sù)一石 食(sì)马者 食(shí)不饱 无马邪(yé) 2.晓词义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同“衹(只)”,只、仅 (2)不以千里称也 以: 凭,凭借 (3)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吃 或: 有时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同“饲”,喂 (5)是马也 是: 这,这样的 (6)才美不外见 见: 同“现” (7)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怎么,哪里 (8)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 竭尽 材: 才能,才干 (9)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 通晓 (10)其真无马邪 其: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11)其真不知马也 其: 表示推测,“恐怕” 3.写句意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文: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3)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想要和普通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省略句) 译文: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4.默名句 (1)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2)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 (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5)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 5.记常识 (1)韩愈,字退之, 唐代 (朝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尤其著名,与 柳宗元 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说”是古代的一种 议论 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C)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才美不外见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A.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D.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3.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B)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虽有千里之能 D.骈死于槽枥之间 4.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D) A.才美不外见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执策而临之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古人有用“郡望”做称谓的习惯,如韩愈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C.“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D.“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战国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 6.默写(7分) (1)文章开头,作者用“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2)描写了千里马惨遭埋没的境遇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3)“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用强烈的反问句和感叹句表达对平庸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