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55824

第三单元 10 小石潭记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学生版+答案版)

日期:2025-05-1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4次 大小:2259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三,八年级,答案,学生,下册,编版
    10 小石潭记 【经典永流传】 登柳州峨山 [唐]柳宗元 荒山秋日午, 独上意悠悠。 如何望乡处, 西北是融州。 【锦书】 【微赏】“荒山”“秋日”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景语即情语,影射了人在秋风中形只影单的孤寂、飘零之感。在莫名的烦扰之中,心情复杂,引出怀乡之情。 一课一赏·惆怅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篁(huánɡ)竹  为坻(chí) 为嵁(kān)   翠蔓(màn) 佁(yǐ)然  俶(chù)尔 往来翕(xī)忽  悄(qiǎo)怆幽邃(suì) 2.晓词义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心乐之      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3)水尤清冽    尤: 格外  (4)为坻 坻: 水中高地  (5)为嵁 嵁: 不平的岩石  (6)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大约  许: 表示约数  (7)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8)日光下澈 澈: 穿透  (9)佁然不动    佁然: 静止不动的样子  (10)俶尔远逝       俶尔: 忽然  (11)往来翕忽翕忽: 轻快迅疾的样子  (12)斗折蛇行  斗: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 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13)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14)凄神寒骨  凄: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15)悄怆幽邃 悄怆: 凄凉  邃: 深  (16)以其境过清 清: 凄清  3.写句意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我们)砍倒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 (潭周围环境)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这里的景致就离开了。  4.默名句 (1)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 参差披拂 。 (2)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 往来翕忽 , 似与游者相乐 。 (3)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 (4)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 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 。 5.记常识    柳宗元 ,字子厚, 唐 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本文为作者所写一组游记“ 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聚焦探本究源 【文脉梳理】 【重点探究】 1.[表达效果]文章开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运用了一系列动词详写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多】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景物特点]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是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将小溪比作北斗星和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蜿蜒曲折、时隐时现的特点;将溪岸比作狗牙,写出了溪岸交错不齐的特点。  【难点突破】 [情感分析]“兴尽悲来”似乎是多情文人宴游的常态心理,柳宗元也没有逃脱。本文情感先乐后忧,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呢 【巧】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忧愁的心境。小石潭的美景虽然使他感受到了快乐,然而,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景物的触发,悲哀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  窍门【多】一点 游记写作“三板斧”   1.移步换景法。观察点不固定,所观察描绘的景物也不固定,是在移动观察点的同时,把所见到的不同景物的特征依次描绘。   2.定点换景法。作者的观察点固定不变,随着观察视线的移动,把观察到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描写。   3.定景换点法。不改换所要观察的景物,而是变换观察点,从不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