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55839

第一单元 1 社戏 同步练习(学生版+答案版)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05-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7次 大小:1740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一,答案,八年级,编版,语文部,学年
    第一单元 民俗风情 1 社戏 【经典永流传】 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锦书】 【微赏】诗人没有用一字正面写社日,却通过一些极富有农村生活情调的场面,烘托出山村节日的欢乐,反映了农人辛勤劳动带来的富裕生活。 一课一赏·民俗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钳(qián) 篙(ɡāo) 辨析1 橹(lǔ)      撮(cuō) 楫(jí)  偏僻(pì)   归省(xǐnɡ) 助记1  行辈(hánɡ) 助记2 撺掇(cuān)(duo)  宛转(zhuǎn)  桕树(jiù)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yǒnɡ)(yuè)的铁的兽脊(jǐ)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2.明字形 dài(怠)慢   chán chán(潺)(潺)流水 xù(絮)叨 yùn(蕴)藻   jiǎo(皎)洁  家juàn(眷) (1)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qī wǔ(欺)(侮) 辨析2我。 (2)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fú(凫)水的。 (3)最惹眼的是yì lì(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 3.晓词义 (1) 怠慢 :冷淡;表示招待不周。 (2)礼数: 礼节 。 (3)絮叨: 形容说话啰嗦 。 (4) 撺掇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5)嘱咐 辨析3: 告诉对方记住某事 。 (6)纠葛: 纠缠不清的事情 。 4.记常识 (1)本文作者是 鲁迅 ,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 呐喊 》《  彷徨 》《故事新编》,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和杂文集《热风》《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 呐喊 》。 (2)小说的三要素包括 人物 、 情节 、 环境 。 辨析1 字形巧记—篙、蒿 篙(ɡāo)———竹字头,指的是竹制或木制撑船工具,词语多与船有关 蒿(hāo)———草字头,指的是植物,词语多与植物有关 助记 串句知音   1.她回云南省(shěnɡ)去省(xǐnɡ)亲。   2.他们一行(xínɡ)几人,来到了树行(hànɡ)子里,虽然年龄差不多,论起行(hánɡ)辈来,有两个还是叔叔。 辨析2 火眼金睛识差别   侮→欺负轻慢(亻)→欺侮   悔→心中懊恼(忄)→后悔   诲→良言教导(讠)→教诲 辨析3 嘱咐·吩咐   同:都有“要别人做某事”的意思。   异:“嘱咐”有劝勉的意思,语气比较委婉;“吩咐”指口头指派或命令,多用于上对下。 聚焦探本究源 【文脉梳理】 【重点探究】 1.[描写手法]在去赵庄看社戏的途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月夜景物的 有什么作用 【巧】 作者是从多角度、多感官来描写的。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嗅觉:豆麦、水草的清香。触觉: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听觉:宛转、悠扬的笛声。作用:交代了月夜行船的时间、地点、季节等背景,渲染了农村夏夜美好的风景,烘托了愉快的心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分析人物]文章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结合相关情节说说这两个人物具有怎样的品质。 双喜: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提议坐八叔的航船;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个有利的条件,使“我”能去看社戏。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戏时,双喜专门陪“我”看戏。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带大家回去,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考虑到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周全。   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表明他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  【难点突破】  [探究主旨]戏并不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