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经典常谈 朱自清 壹 写作背景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说,他写这本书,是为了给希望读写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典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贰 内容梗概 《经典常谈》 正文篇目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作品分类 从内容上对其进行分类。 第一部分 经书:《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即“四书五经”。 第二部分 史书:《战国策》《史记》《汉书》。 第三部分 诸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 第四部分 辞赋:《楚辞》(主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远游》《招魂》和汉赋)。 第五部分 诗:主要有《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三曹诗,陶渊明、谢灵运、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诸家诗作。 第六部分 文:先秦和汉代的《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左传》《史记》和《汉书》,南朝梁昭明太子的《文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唐宋的佛典、语录、传奇和话本,明清的章回小说。 叁 章节梳理 简介:东汉和帝时期许慎所作,是一切古典工具或门径。 特点: ①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 ②分析偏旁,定出部首。 ③书中每字都有说解。 《说文解字》第一 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 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 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 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书体衍变 小篆 隶书 汉隶 草书 今草 正书 楷书 真书 行书 《周易》即《易经》,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被誉为“大道之源”。 地位:到了汉代,《易》上升为儒家“六经”之首。 《周易》第二 地位:《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内容:《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 《尚书》第三 简介: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乐工收集天下歌谣以供贵族祭祖、宴饮等,战国时,贵族没落,乐工流离,乐谱也渐渐亡失,流传下来的便是《诗经》。 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简介:《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周礼》是一套理想的政种 治制度。《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所诉礼制是礼 有实施,也有理想的。 三本:“天地君亲师”,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荀子称这些为礼的“三本”。 礼治:政治制度:贵贱有别,长幼有序,各司其职。 宗教仪式:天子诸侯祭天地山川,子孙祭祀祖先。 风俗习惯:居丧、婚姻、宴会等,人际关系。 礼乐:“礼”就是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则包括音乐和舞蹈。 《春秋》三传第六 简介:“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孔子所编。《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 三传: 三传为《左传》《公羊传》《榖(gǔ)梁传》。 《左传》传为鲁国左丘明依《春秋》而作,以叙事为主。 《公羊传》《榖梁传》两家全以解经为主。 《四书》第七 四书:《大学》《中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