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56944

第11课 核舟记 作业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5-05-1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8次 大小:24550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1课,核舟,作业,课件,2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第11课* 核舟记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黍(shǔ)   糁之(cān) 贻余(yí) 罔不(wǎng) B.箬篷(ruò) 篆章(zhuàn) 多髯(rán) 椎髻(jì) C.器皿(mǐn) 衣褶(zhě) 壬戌(shū) 了了(liǎo) D.倚之(yǐ) 诎臂(qū) 船楫(jí) 有奇(qí) 答案 1.B A项,“糁”应读“sǎn”。C项,“戌”应读“xū”。D项,“奇”应读“jī”。 2.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箬篷覆之 B.石青糁之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答案 2.D D项中的“简”释义为“挑选”,其他三项均为词类活用。A项,名词作状语,用箬篷。B项,名词作状语,用石青。C项,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3.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答案 3.(1)奇妙 零数、余数 (2)做,这里指雕刻 是 (3)一头 端正,不斜 4.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是什么用法 将对应的序号填入句后括号内。 (1)能以径寸之木(   ) (2)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3)石青糁之(   ) (4)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 (5)无丝竹之乱耳(   ) A.代词,代指人、物、事 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D.助词,无实义,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答案 4.(1)C (2)A (3)A (4)D (5)B 5.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尝贻余核舟一 古义:      今义:      (2)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      今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      今义: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古义:      今义:      答案 5.(1)曾经 品尝,尝试 (2)靠近 比较,较量 (3)竟然 曾经  (4)挑选 简单 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答案 6.(1)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关键词:罔不、因、象) (2)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关键词:峨冠、髯) (3)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关键词:比。倒装句) (4)这个船的顶部较平,(作者)就在上面题上自己的名字。(关键词:夷。“于”的省略)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5分)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佛印绝类弥勒    哀转久绝 B.神情与苏、黄不属  心有所属 C.高可二黍许  以身许国 D.而两膝相比者  比肩接踵 答案 1.D A项,极,非常/消失。B项,类似/归属。C项,表示约数/给予,奉献。D项,两个“比”的意思均为“靠近”。 2. 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第二段中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与前文“盖大苏泛赤壁云”一句语意相连。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出了核舟的体积之小。 C.作者在介绍核舟时,按照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船头、船舱、船尾、船背等各个部分。 D.全文结构可以概括为总分总,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再细致描述核舟各个部分的特点,最后赞叹核舟技艺巧夺天工。 答案 2.C 介绍顺序应是: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3. 结合课文第二段,分析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的原因。(4分) 答案 3.【答案示例】 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引人注目;②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开关,从这里说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③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着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中的名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与主题呼应。(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题思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