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山市周市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卷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其中“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指的是( ) A.中国实现了国家统一 B.中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D.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主要因为它( ) A.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规定了新中国的政权性质 C.确定了国旗、国歌和首都 D.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北京 3.在新中国成立当天,十世班禅致电中央政府:“速发义师,解放西藏,驱逐帝国主义势力。”1950年初,藏族农牧民、青年、妇女和民主人士代表百余人在刚刚解放的兰州集会,要求解放西藏。这反映出西藏解放( ) A.受帝国主义势力干预 B.促进了西藏经济发展 C.得到西藏群众的支持 D.使广大农奴得到翻身 4.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黄渤饰演的中国工程大师林治远设计开国大典时电动旗杆的设计,影片中他有句台词:“二十八年革命,两千万人牺牲,换来的红旗,我们能做什么?那就是保证万无一失。”这面红旗第一次升起于( ) A.1945年8月的延安 B.1949年9月的北平 C.1949年10月的北京 D.1954年9月的北京 5.《人民日报》曾经刊载文章指出,“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据此推测,该文章评价的历史事件是新中国( ) A.抗美援朝的胜利 B.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C.和平解放了西藏 D.最终完成土地改革 6.“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描绘的是( ) A.土地改革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7.1949年10月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中写道:“从西长安街到东长安街,从王府井到王府大街……游行的队伍被夹道欢呼的人群堵塞,游行的队伍走到哪里就和夹道群众的掌声连成一片,口号声连成一片。”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 B.庆祝抗美援朝获得胜利 C.人民群众拥护新生政权 D.西藏人民庆祝和平解放 8.新中国成立之初依然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落后国家。朝鲜战争和越南抗法战争都发生在中国周边,严峻的安全形势要求中国必须尽快强大国防力量。为此,国家需要( )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D.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9.同1952年相比,1956年我国国营经济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2%;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资本主义经济接近于0。这些变化直接得益于( ) A.抗美援朝的胜利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政协会议的召开 D.土地改革的推行 10.《浪淘沙 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创作的一首词。词中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一句,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气魄和博大胸怀。其中“换了人间”指的是在这一年中,我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B.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我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最终胜利 C.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始实施 1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前,有1.5.亿人参与宪法草案的讨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说明( ) A.全国政协职能发生变化 B.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意志 C.《共同纲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