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1)学习重点 印刷书的诞生(书籍早期的历史,造纸术的发展,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2)学习难点 印刷书的诞生 知识点一 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1)主要形式:官学与 。 (2)发展演变 [深挖教材] 观察教材P80图片“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谈谈国子监的建立有什么历史意义。 提示: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过积极作用。 [深挖教材] 观察教材P80图片“《白鹿洞书院揭示》”及文字说明,谈谈该揭示作为书院的学规,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强化儒家思想的地位,凸显儒学的教化功能,有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承;同时,对科举制的发展也起到支撑的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 孔子的教育主张(纲要上P12) 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3)影响 ①对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 ② 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2.西方学校教育 3.中国近代学校教育 (1)京师大学堂 时间 创建于 运动中 职能 既是近代中国 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办学理念 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 教育的方式 地位 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发展 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 就任校长后,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2)清华大学 ①创办: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 ———。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②地位: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4.现代中国学校教育 时间 表现 成果 新中国 成立后 (1)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2)1949年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 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3)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文革”时期 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 “文革” 结束后 (1)恢复中断十年的 (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3)20世纪90年代,实行“ ———发展战略 (1)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 5.学校教育的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材边角] 教材P81“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 提示:对比此前科举考试对读书人的影响可以看出,蔡元培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是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这也使北京大学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并培养了新一代读书人。 [深挖教材] 阅读教材P81“历史纵横———留学教育”,谈一谈你对留学教育的认识。 提示: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培养出大批精英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文学艺术水平的提高;引进了西方文化思想,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 [误区警示] 毕昇不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人,因为在唐朝就已经有了雕版印刷品,毕昇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 [深挖教材] 阅读教材P83“历史纵横———翻译活动的开展”,分析材料现象具有怎样的历史作用。 提示:对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大中华文化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