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绿》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 《绿》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单元 第三单元 版本 部编版 册别 四年级下册 1.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绿》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全诗共五个小节。第一节借用 “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这一比喻,连用六个形容绿色的词语,写出了绿色的丰富和辽阔。第二节到第四节具体描绘了绿色的景象,如第二节写了各种事物都是绿的,第三节通过相同句式的叠加,写出了诗人对绿的直观感觉,第四节将风、雨、阳光也视为绿色的,独具匠心。最后两节将所有的绿汇聚,把绿的和谐与生命活力表达得淋漓尽致。 2.学生情况分析: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拼音,进行独立识字和阅读。在课堂上,约 70% 的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互动,积极回答问题,展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然而,仍有部分学生存在学习习惯欠佳的问题。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网络资源、人工智能等) 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 1.正确认读 “挤、叉”2 个生字,规范书写 “瓶、挤” 等 4 个生字,准确理解并运用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背诵课文,深入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3.深切感受作者对 “绿” 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4.初步学会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并掌握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 1.交流生活日常的经验和体会(他评+师评)。 2.评价探究学习过程(自评+互评+师评) 3.评价学习成果(自评+互评) 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与感悟,体会作者对 “绿” 色的赞美以及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帮助学生清晰了解作者所描绘的 “绿” 的丰富内涵与多样形态。 学习难点:让学生在品读课文过程中,深刻理解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体会其中蕴含的独特意境与情感。 1.开展合作探究。 2.进行讨论实践。 3.情景教学法。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新课导入 (3分钟)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绿色? 以复习导入新课,让学生对上节课知识进行了巩固。 二、探究新知 (25分钟)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一小节 (课件出示第一小节内容)指名朗读,思考:“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体会: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绿色的突然出现且无处不在,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整个世界瞬间被绿色填满。 2.学习第二小节 (课件出示第二小节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这一小节中提到了哪些绿?用横线画出来。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表示绿的词语,发现绿的特点:有深有浅,各不相同。 理解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体会绿色的浓郁和独特。 拓展: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的词语?(如:碧绿、油绿、葱绿、草绿等) 3.学习第三小节 (课件出示第三小节内容)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思考:为什么说 “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交流:春天到了,大自然中的一切都被绿色所覆盖,风、雨、水、阳光与绿色的万物相互交融,所以在作者眼中它们也仿佛变成了绿色,这是作者独特的感受与想象,也体现了绿色在春天的无处不在和强大生命力。 4.学习第四小节 (课件出示第四小节内容)指名朗读,思考:这一小节写出了绿怎样的形态? 引导学生抓住 “集中、挤、重叠、交叉” 等词语,体会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