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下10《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极具文化韵味与文学魅力的篇章。在这一单元中,《桃花源记》为我们构建了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图景,展现了古人对和谐、安宁社会的向往;《核舟记》以细腻笔触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彰显了中华传统工艺的巧夺天工;《〈诗经〉二首》则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承载着先民丰富而真挚的情感。而《小石潭记》作为单元中唯一一篇古代写景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带领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古人的生活风貌、思想观念与志趣追求,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感、开阔学生的胸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 “永州八记” 的第四篇,全文虽不足 200 字,却蕴含着极高的文学价值与文化内涵。在结构上,文章清晰地记叙了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层次分明。在写景方面,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生动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写水声 “如鸣珮环”,以声衬静,赋予水灵动之美;写潭水 “清冽”,又通过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的侧面描写,将潭水的清澈透明展现得淋漓尽致;写岩石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刻画其形态各异;写树木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尽显生机与活力。这些描写犹如一幅幅精妙绝伦的微型风景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接触过多篇文言诗文,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如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初步掌握了借助注释、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对文言文进行初步的疏通,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在分析理解能力方面,学生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三、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包括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等,准确理解其含义,并能在语境中灵活运用。通过分类整理、拓展延伸等方式,感受汉语词汇的丰富性与传承性,体会生生不息的汉语活力。 2.学习文章中优美的语句,品味其语言特色,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借鉴文中的语言风格进行片段写作。 思维发展与提升 1.通过梳理文章的游踪,分析观察视角的变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会有条理地描述事物。 2.在鉴赏文章写作手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提升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创新性。 3.结合作者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情感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能够深入分析文学作品中情感与环境、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 1.赏析文中描绘的小石潭美景,感受自然之美与文学之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2.体会文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内心情感,学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进行文学创作,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和 “永贞革新” 的时代背景,认识柳宗元的精神品格和文学成就,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人精神的理解与传承意识。 2.通过对《小石潭记》的学习,感受古代游记散文的文化内涵,体会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文化自信,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深入品味文章的语言,赏析文中精妙的语句,理解其表达效果,体会汉语的独特魅力和表现力。 2.全面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包括移步换景、正侧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把握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