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63731

10 小石潭记 课件两课时(共4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05-1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6次 大小:132814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八年级,语文,初中,统编,学年,2024-2025
    (课件网) 小石潭记 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那么,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呢?让我们一起探讨。 1.赏析下面两句话,感受作者写景的妙处。 2.文章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结合内容分析。 3.文章情景交融,作者的情感如何寄寓在景物描写中?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拟人 特写镜头,写鱼的静态与动态。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鱼儿似乎在挑逗游人,一个“乐”字,既是写鱼的情态,更是写作者的心境。 1.赏析下面两句话,感受作者写景的妙处。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比喻 将静态的溪身比作北斗星,将流动的溪水比作蜿蜒前行的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流逶迤曲折之状,时隐时显之景。 第一段移步换景,“隔、闻、伐、取、见”等词,使读者如临其境,并感受到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和探奇的乐趣。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2.文章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结合内容分析。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描写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然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珮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遭遇相同,触景伤怀。作者政治上遭受挫折,因此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忧郁寂寥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的凄清美与作者的心境形成了强烈的共鸣,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3.文章情景交融,作者的情感如何寄寓在景物描写中? 1.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发现小石潭,“心乐之”,写潭中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在尘世中找到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便得到净化和复归,破碎的心灵便得到片刻的抚慰。 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里,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因此就形成了感情由“乐”到“忧”的大幅度滑坡。 2.如何理解作者寄托于永州山水中的情感? 永州山水吸引了柳宗元,使他暂时摆脱烦恼,消解忧愁,同时永州山水也被柳宗元孤寂悲凉的心境物化。寄情山水不是目的,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才是真意。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集团发起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宣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由于保守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 知其人论其世 诉衷情 弱冠及第入庙堂,一意振朝纲。 永贞梦断何处? 独钓寒江上。 闻声喜,遇小潭,青翠望。 石奇鱼憨,欲乐还怆,奇文永赏。 柳宗元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 《小石潭记》 所体现出的悲凉心境,并不是作者的一时之感,而是被贬谪之后一直固有的一种心情,时隐时现,挥之不去。正所谓:千古小石潭,悠悠悲喜情。谁解其中味,冷暖心自知!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用笔简约,意蕴深厚;写景生动传神,特点鲜明;且寓情于景,含蓄复杂。文中调动各种技法营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换景,有定点特写;有简笔勾勒,有浓墨重彩;有动静相生,有化静为动;有正面烘托,有侧面映衬……这些手法都值得我们借鉴。柳宗元的个人遭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