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63743

11 核舟记 课件两课时(共4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05-1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965277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八年级,语文,初中,统编,学年,2024-2025
    (课件网) 核舟记 上节课,我们一起完成了文意疏通,理解了文章的结构层次和具体内容。那么,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核舟?此文又具有怎样的语言特色呢?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完成探究。 王叔远; “奇巧”一词概括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1.核舟的雕刻者是谁?哪一个词概括了他的雕刻艺术的特点? 2.王叔远手艺的奇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能以径寸之木,为……各具情态”,说明他所用原料体积小,而表现的题材很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且构思巧妙,技艺精湛。 “佛印绝类弥勒,坦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表现了佛印的悠闲、豁达、洒脱,突出了雕刻十分逼真;“各隐卷底衣褶中”突出了雕刻之精细入微;“珠可历历数也”说明雕刻难度之大。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也能见雕刻者技艺之精妙。 着墨最多的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写得真切细腻。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 3.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第一,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桨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 第二,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从所刻两副对联可知是“泛赤壁”。 第三,“苏、黄共阅一手卷”也能体现出泛舟,说明船行速度较慢。 4.文中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运用动作描写,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运用外貌描写,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将人物刻画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再读课文 感悟核舟的精神气韵 1.结合人物描写或其他描写分析,核舟的雕刻内容如何呼应“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如何体现核舟高雅脱俗的精神气韵? (1)第2段,特意介绍点出船窗所刻十六字,此两句分别为苏东坡《后赤壁赋》和《赤壁赋》中的语句,以此来照应“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2)第3段“苏、黄共阅一手卷”,而且是以手指卷,“如有所语”。可能是沉浸其间,共赏佳作;也可能是互相探讨,共同切磋。此外,为了准确描述人物的神态、动作,作者用了一些动词,如“阅、执、抚、指、语”等,不仅使人物栩栩如生,而且使静止的船头仿佛有了动感。 (3)第4段写舟子。两个舟子,极富动感和活力。他们一左一右,一动一静,右边的若啸呼状,左边的若听茶声,既对称,又交错;既动中有静,又静中有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样的一个细节———横卧一楫”。这说明船桨已经停止划动,此时小舟定然是随波漂荡,想象此时明月东升,江天一色,苏子与友人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真是韵味无穷。 (4)第5段的船背题名,原本是纯粹介绍性质的文字,不容易有韵味,但作者写来却是另外一番气象。“细若蚊足”,便不容易“钩画了了”,在这样的矛盾中,更见技艺之精巧高妙;文字黛丹相应,颇具色彩比衬之美,显得高雅脱俗。 2.当王叔远的“核舟”遇到魏学洢,便有了《核舟记》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