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63836

11.1 法不可违 课件(共2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5-14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677784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1.1,-2024-2025,七年级,法治,道德,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温故知新 民法典与生活的关系 民法典的地位和原则 法律怎样保障公民财产权? ①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②法律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③法律保护知识产权。 ④法律保护继承权。 案例:何某和蔡某一时兴起、拿起石头砸坏了路边自动贩卖机的玻璃门。并窃取了贩卖机中的十余袋零食。随后,公安机关根据监控录像将二人抓获,二人均被处以行政拘留和罚款三百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力条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1. 何某与蔡某受到了什么处罚? 2. 为什么何某与蔡某会受到如此惩罚? 3. 依据什么判定何某与蔡某应该受到该惩罚?给我们什么启示? 导入新课 行政拘留和罚款 侵犯他人合法财产权,破坏社会秩序 法律:《治安管理处罚法》→法不可违 第十一课:远离违法犯罪 —11.1 法不可违 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社会主义法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道德修养: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争创合格公民。 3、健全人格: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人生观念。 4、责任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护法。 自学导航P93-95 1、如何理解“法不可违”? 2、违法行为的内涵及分类 3、违法行为的危害 4、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未成年人 第四十九条 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第五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应当做什么 不应当做什么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 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 社会规则 法律 纪律 道德 强制性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知识拓展 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 ②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笔记】 1.如何理解“法不可违”?P94 知识归纳 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 应受惩罚的行为。 思考:以下行为有什么共同点? 违法行为 情境分析 闯红灯 校园欺凌 没有依法履行纳税义务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违 法 行 为 知识理解 违法行为的类型 (1)内涵: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 (2)类型:违法行为通常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①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 ②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 ③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笔记】 2.违法行为的内涵和类型?P94 知识归纳 案例一 高某过马路时,突然被一只没拴绳的小狗咬伤小腿。随后,小狗的主人程某赶来将狗带走。高某要求程某赔偿医疗费,程某则认为小狗乱跑不是自已的责任。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程某作为饲养人,未尽到管理责任,应赔偿高某医疗费、误工费等费用。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九条规定:“遗弃、逃逸的动物在遗弃、逃逸期间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动物原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 应承担的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