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蒹葭 1.诵读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品味诗歌语言。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诗歌内在的情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的作品,是《诗经》中的另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佳作《蒹葭》。 jiān jiā 蒹葭 溯洄 未晞 水中沚 水中坻 在水之湄 道阻且跻 sù huí xī méi zhǐ jī chí 在水之涘 sì 指导朗读 明确读音和节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 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茂盛的样子 芦苇 【译文】河畔芦苇长得十分茂盛,深秋的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从,跟随、追寻 之,代“伊人” 艰险 顺流而下 仿佛,好像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路又险又高。阻,险。跻,(路)高而陡 干 茂盛的样子 【译文】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站在河的岸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又高险。顺流而下寻觅她,(她)仿佛就在水中的高地上。 水中的高地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水边 向右迂曲 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茂盛鲜明的样子 【译文】河畔芦苇长得非常繁茂,清晨的白露还没有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就站在水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陆地上。 水中的小块陆地 (1)一词多义 采 左右采之(动词,采摘) 蒹葭采采(形容词,鲜明茂盛的样子) 右 左右流之(方位名词,与“左”相对) 道阻且右(动词,向右迂曲) (2)古今异义 已 古:完,这里指干 [例]白露未已。 今:已经 阻 古:艰险 [例]道阻且长。 今:阻挡,阻碍 苍苍 古:茂盛的样子 [例]蒹葭苍苍。 今:深绿色;苍茫 (3)词类活用 道阻且右(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右迂曲) 试试用简洁的话来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这首诗叙写了一位男子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苦苦寻找意中人而不得的怅惘情思。 小组合作 深入探究 1.诗歌每一章的开头都是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起兴句。描绘露重霜浓的深秋景象,点明时间和环境,渲染萧索凄迷的氛围,暗示了时间的流逝,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诗歌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芦苇、白露、秋霜、伊人、河畔道路、秋水。渲染了一种萧索凄清的气氛。 3.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1)“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暗示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2)“水一方”“水之湄”“水之涘”是地点的转换,“水中央(坻、沚)”暗示“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3)“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反复渲染追寻的过程艰险、曲折、漫长,侧面衬托主人公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