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届高三5月份月考历史试卷 7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农业的起源众说纷纭,西方学者贝廷杰认为是源于人口增长的压力;也有学者认为是气候变化导致的;还有学者认为是竞争宴享的结果;另有富裕采集说、社会结构变迁说等等。据此可知() A.历史学的学术研究是一个累积的过程B.历史研究具有多元视角 C.历史学的研究有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D.历史研究深受时代影响 2.秦朝工商税收极其单薄简约,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仅征自山泽产品,如盐、铁等,赋税的重心移向田赋农业税,形成了不协调的赋税比例结构。这种赋税比例结构() A.体现工商皆本政策B.助推商业规范发展 C.导致农民负担沉重D.成为后世学习典范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与汉代相比仍然在不断发展,并非处于停滞和衰退状态。精耕细作的农业在耕作工具与耕作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畜牧业成分较之前相比大幅增加。这种变化() A.弥补了北人南迁的不利影响B.违背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 C.延缓了北方政权的频繁更替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再次统一 4.元成宗时期,设置中政院,集中管理涉及皇后的相关事宜。皇后掌权后对中政院多施以偏袒,如成宗皇后卜鲁罕充分利用中政院的资源为自己谋求政治利益,甚至操控朝政。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行省体制受到冲击 B.男尊女卑局面得到扭转 C.皇后权力失去制约 D.内廷机构沦为权力工具 5.乾隆十六年(1751年),朝廷颁布《西藏善后章程》,规定西藏不再设立郡王,藏区噶厦政府需“禀知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等,遵奉指示而行”,朝廷还将在西藏常驻军队。据此可推知,当时西藏() A.原生文明被迫中断 B.和谐稳定渐有保障 C.贵族势力难以遏制 D.实践分权制衡机制 6.19世纪50年代,南方一些地区出现“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女工几停其半”等现象。时人记载,“中国之织妇机女束手坐困者,奚啻千百万人”。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 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纺织工业技术停滞 D.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7.下表 1872~1911年我国商办、官办、官商合办企业发展概况。这反映出当时() 1872~1900年 1901~1911年 增长率 商办企业数目 122家 277家 127% 商办企业投资额 2122.65万元 6042.83万元 185% 官办、官商合办企业数目 27家 39家 44% 官办、官商合办企业投资额 2059.83万元 2317.84万元 13% A.维新变法经济成效日益显现 B.民间经济活力逐渐被释放 C.国家经济战略发生根本改变 D.自强求富预期目标 达成 8.1934年2月,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达到1140个,成为中央苏区各区各乡普遍的经济组织,自成立以来,“不间断供给与优惠价格满足了民众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部分合作社还提供“免费看病等福利”。这有利于() A.增强党在苏区的社会动员能力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 推动根据地土地改革顺利实施 D.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9.1942年9月,毛泽东在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中,借用孙行者化身小虫战胜铁扇公主的故事强调:“目前我们须得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其目的在于() A.开展大生产运动 B.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C.贯彻“三三制”原则 D.落实精兵简政政策 10.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 土地改革不同于某几个帝王用恩赐的办法,“均土地、抑豪强”,实行土地“让步政策”,而是要彻底推翻乡村旧秩序,使上层和下层、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此观点认为,土地改革改变了() A.土地所有制性质 B.中国的社会性质 C.中国的社会结构 D.农村的经济格局 11.约公元前5000年,埃及拉姆拉山丘生活着一个混合了地中海与撒哈拉以南人种的族群。他们有花岗岩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