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66284

2025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5-1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5次 大小:2086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5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下,三下,学期
  • cover
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西宁市高三年级复习检测(二)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新疆南部的绿洲农耕文化形成于距今约3000多年前,此地出土的彩陶造型、纹饰、制法与中原、甘青等地的彩陶有共性;丧葬习俗与陕甘地区的秦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有一致性。楼兰、尼雅还出土了汉文化简牍、黄历及标有“万事如意”“延年益寿大宜子孙”“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等纹样或字样的汉锦、服饰和用品。这表明中华文明 A.始于史前,盛于丝路 B.源于西北,兴在中原 C.满天星斗,开枝散叶 D.一体共进,相映成辉 2.在已发现的位于河南省的汉朝冶铁遗址中,冶铁作坊大都设置于矿山周边,而鲁山县望城岗和桐柏县张畈村两处冶铁作坊却建于河流旁,与矿山相距十到二十公里。可见当时 A.河南成为中国冶铁业中心 B.马钧发明的翻车得到推广 C.水排鼓风技术得到了应用 D.冶铁作坊选址缺乏科学性 3.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徙后,与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文化接轨,主动进行物质性民族意识、社会性民族意识和精神性民族意识的整合,“课农桑,立学校”“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五胡十六国时期,内迁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纷纷接受汉文化,都自称“中国皇帝”,与晋朝争中华正统地位。这一时期内迁各民族“整合民族意识”“争中华正统”的本质是 A.对中华文明和民族心理的认同 B.主动适应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 C.维护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 D.弘扬儒家文化倡导的礼乐文化 4.唐初,精通丝织工艺的窦师纶受高祖委派,人蜀督造绫锦以为进贡之物,设计出了各式新颖绫锦花色品种,被誉为“陵阳公样”。以后历朝唐帝,均在益州织造绫锦。唐政府还规定,益州的租庸调必须折纳绫罗等以充春彩。唐朝的这些做法 A.减轻了蜀地农民的赋税 B.推动了益州丝织业发展 C.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D.提高了民众的生活质量 5.官方兴建的文庙自唐代初现后,宋代在中原、江南的市镇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文庙的产生和推广 A.表明儒学成为官方正统 B.说明理学逐步深入人心 C.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管理 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6.明清时期,一些商人积极参与到纂修族谱以及修建宗祠、书院、道路、桥梁和赈灾等社会活动中,而商人的言论也被士大夫大量引用于作品之中。这透射出当时 A.商品经济对社会的影响 B.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C.士大夫甘愿为商人代言 D.朝廷基建规模不断扩大 7.光绪三十年(1904年),某缫丝厂到日本费银300两购入先进的缫丝机器图纸,又费银50两聘请懂日文的技师翻译讲解,成功引进新技术提高了生丝产量与质量。这可用来研究 A.预备立宪的实施成效 B.清末民间实业的发展 C.洋务运动的持续开展 D.传统手工业全面转型 8.上世纪20年代初,北京大学主办的《国学季刊》《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等在排版时采用横排;1926年,傅斯年、顾颉刚等史学家南下落户中山大学,其后中山大学创办的《现代史学》《国立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月刊》等也选择横排。横排版式的兴起 A.体现了文史教育的普及 B.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必然 C.得益于印刷技术的进步 D.归功于思想领域的变革 9.抗战期间,包含“中华”“中华民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