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66532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5-1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16084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课,诸侯,纷争,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 cover
一、教学课题 课题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所用教材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二、教学分析 核心主题 走向大一统的过渡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大一统的过渡时期,其主要趋势是走向封建大一统。该课内容是古代奴隶制社会向大一统封建国家的过渡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民族关系上的集中表现) 教材分析 单元分析 本课是属于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内容,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讲述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其核心便是讲述中华民族大一统以及巩固统一的历史过程。将本课内容放置于整个大单元内来观察,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上承“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下启“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所以,这节课的内容设计上可以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有所呼应,同时对下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铺垫。如讲周室衰微、列国纷争时要用材料体现周室的礼崩乐坏,呼应上一节课,与西周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鲜明对比;在讲述商鞅变法是要突出其成效和意义,为下一节秦统一六国的讲述做铺垫。 这一时期是古代中国从原始、分散、夷夏对立迈向先进、统一、华夏认同的重要过渡阶段,是大一统国家成型的前期,对立中蕴含着认同,纷争中酝酿着统一。从政治分裂到天下一统、从夷夏有别到民族融合、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是这一时期的历史大势,呼应着整个第一单元核心主题。所以认识到本课在本单元中的重要定位,对于教师开展单元教学、学生学习单元主题和理解历史核心脉络是富有积极意义的。 子目分析 本课共分为四个子目,分别是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这四个子目紧密联系,是具有严密逻辑关系的,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在思想领域表现为百家争鸣。所以授课的时候也要注意每个子目间的逻辑性串联。由于第三第四子目同为思想文化领域的内容,故在本课讲解中为了教学方便可合并为一个模块,到时授课将老子孔子的内容突出即可。 1.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的衰微与列国纷争———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的历史变迁过程,以及以及华夏族群、华夏观念的形成。这一子目主要是政治范畴、民族范畴的内容。 2.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变动的主要潮流———各国变法,并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商鞅变法,介绍其主要内容与影响。这一子目主要是经济范畴以及受其影响而发生的政治范畴的内容。 3. 第三第四子目重点讲述了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孔子和老子(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这两个子目主要是思想文化范畴的内容。 教材通过这三个模块(四个子目)以及政治、经济、民族以及思想文化等范畴来向学生们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核心历史内容,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 学情分析 本课是高一学生的第二课,学生们通过初中阶段历史课的学习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对这段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发展逻辑有了初步认识,包括春秋战国的时间断限,田氏代齐与三家分晋、商鞅变法等重大事件,以及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老子孔子等重要国家和人物。初中基础知识的学习为高中阶段本课对这段历史的深入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在这一节课的前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学习中,涉及到了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等相关内容,对于本节课所讲的东周历史会有所帮助。 然而,同学们刚上高中,还没有完全脱离初中的历史学习模式,对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模式也尚未适应,对于历史知识的内化、吸收以及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对于历史基本还停留在认识历史表象的阶段,认识历史发展本质及其发展内在的因果逻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