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 历史冲刺卷 甘肃新高考研究中心 本试卷共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家在石家河文化晚期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玉器,如玉盘龙、玉飞鹰等,这些玉器中有一部分是半成品,也有一部分是加工时产生的边角废料;在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瓮棺葬中发现有用铜矿石作为随葬品的案例。由此可知,此时期 A.神权对人类社会影响较强 B.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盛行 C.生产专业化现象初步发展 D.原始农业生产力有所提高 2.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家”字尚有“宗庙”之义,但大部分文献将其释作“氏族(宗族)”;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家”字才引申出“个体家庭”之义。“家”字意义的演变 A.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折射出贵族政治的衰落 C.说明血缘观念日益淡化 D.反映了人文意识的觉醒 3.读下表信息。据此可知 出处 内容 《汉书·匈奴传》 昭帝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卫律为单于谋,打算筑城、建楼以储存谷物······与汉朝长期抵抗 《汉书·西域传》 昭帝时,匈奴派四千骑兵在车师种田。宣帝即位时,曾遣五将率兵出击车师,匈奴骑兵望风而逃 A.匈奴战争方式已汉化 B.汉朝对匈政策比较僵化 C.农耕文明向边疆拓展 D.民族矛盾阻碍西域开发 4.宋元时期是泉州宗教寺宇建筑(如下图)最多的一个时期。材料表明,当时泉州 A.儒学的影响力衰落 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C.建筑技艺臻于至善 D.多元文化共生并存 5.“仕于其地而有政迹惠泽及于民者谓之名宦;生于其地而有德业、学行传于世者谓之乡贤”,明朝积极推动各地学庙名宦祠、乡贤祠的建立,地方官也以改建或新建名宦祠、乡贤祠为己任,名宦、乡贤祀典日益普遍化并成为一代制度。此举旨在 A.弘扬儒学,加强思想控制 B.表彰贤能,推进社会教化 C.推崇心学,维护专制统治 D.纪念名宦,彰显国家威仪 6.晚清时期,船山学说日益受到湖南学者的推崇。某湖南学者根据王船山“道不离器”的观念提出“器体道用”说:“道,用也;器,体也。体立而用行,器存则道不亡”;“无其器则无其道也,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不力治今之器,徒言古之道,终有何益”。下列与此主张相似的是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 C.“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7.顺直省议会(1913-1927年)是民国初年直隶地方的立法、监督和民意代表机关。某事件期间,顺直省议会声称:“际兹民气激昂,不可阻止,深恐各界人民联合开会,良莠不齐,难免不发生意外行动,后患何堪设想,因受各界人民之要求,故亦加入。”该事件 A.结束了袁世凯称帝的美梦 B.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团结 C.维护了《临时约法》的尊严 D.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8.下表所示为抗战时期对苏中抗日根据地部分乡村农户土地占有情况的调查。材料可用于说明 类别 1940年前 1945年 户数/户 田亩/亩 约占总土地面积比重 户数/户 田亩/亩 约占总土地面积比重 雇农 24 6.1 0.22% 21 5.5 0.21% 贫农 181 288.6 10.42% 178 300.1 11.54% 中农 91 537.9 19.42% 112 617.1 23.73% 富农 16 260.8 9.41% 17 260.8 10.03% 地主 14 1 668.5 60.24% 14 1 407 54.11% 其他 6 8 0.29% 6 10 0.38% A.减租减息运动成效显著 B.日军扫荡对根据地的危害 C.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衰败 D.社会动荡加速阶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