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氨气和铵盐 1 氨能被氧气氧化,经一系列反应得到硝酸。分析如图实验,下列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 A.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B. 浓氨水中含有NH3·H2O C. 若Pt丝始终保持红热,则该反应放热 D. 锥形瓶口有少量红棕色气体出现,图中Pt丝附近的反应为4NH3+7O24NO2+6H2O 2 1827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进行了NH3喷泉实验。在此启发下,兴趣小组利用以下装置,进行如下实验。其中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 喷泉实验 B. 干燥NH3 C. 收集NH3 D. 制备NH3 3 固体NH4NO3受热分解的产物较复杂,从得失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的角度分析,下列对NH4NO3受热分解的产物猜想一定不正确的是( ) A. N2、HNO3、H2O B. N2O、H2O C. NO2、N2O、H2O D. NH3、HNO3 4 碱金属的液氨溶液含有的蓝色溶剂化电子[e(NH3)n]-是强还原剂。锂与液氨反应的装置如图(夹持装置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碱石灰有利于NH3逸出 B. 锂片必须打磨出新鲜表面 C. 干燥管中均可选用P2O5 D. 双口烧瓶中发生的反应是Li+nNH3===Li++[e(NH3)n]- 5 实验室制备氨气并探究其还原性,下列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省略)或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用装置甲制取NH3 B. 用装置乙干燥NH3 C. 用装置丙探究NH3的还原性 D. 用pH试纸检验试管a内液体的酸碱性 6 实验室制取并收集NH3,下列实验装置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用装置甲制取NH3 B. 用装置乙干燥NH3 C. 用装置丙收集NH3 D. 用操作丁检验NH3是否已收集满 7 (2023南通期末改编)叠氮酸(HN3)是一种弱酸,可通过亚硝酸氧化肼获得,工业上利用NH3催化氧化生成NO,反应为4NH3+5O24NO+6H2O,将NO进一步氧化,用水吸收制备HN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HN3与Na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 B. 以NH3为原料制备HNO3属于氮的固定 C. 用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浓硫酸有白烟产生 D. NH3催化氧化时,每生成0.1 mol NO,转移电子的数目为3.01×1023 8 废水中氨氮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后排放。向氨氮废水中加入NaClO,氨氮可转化为N2而除去。 (1) NaClO氧化NH3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2) 一定pH下,NaClO的投加量对污水中氨氮去除率的影响如图所示。当m(NaClO)∶m(NH3)>7.7时,总氮(溶液中所有含氮元素的微粒)的去除率随m(NaClO)∶m(NH3)的增大不升反降的原因是_____。 9 某小组同学欲探究NH3催化氧化反应,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A、B装置可选药品:浓氨水、H2O2、蒸馏水、NaOH固体、MnO2。 (1) B装置中烧瓶内固体名称为_____。 (2) NH3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 为帮助乙同学实现在装置F中也观察到红棕色气体,可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甲同学认为可调节K1和K2控制A、B装置中的产气量,应_____(填“增加”或“减少”)装置A的产气量。 (4) 为实现该反应,也可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替换上述装置中虚线框部分,化合物X为_____,图中NH4HC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_____。 10 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NH3和HCl的有关性质。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 (1) 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Ⅰ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 (2) 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Ⅱ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3) 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Ⅰ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Ⅱ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 _____。 11 (2023苏州期末)合成氨工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1) 工业常用CH4与H2O高温下制合成氨的原料气H2,1 mol CH4完全转化为CO2时,理论能制得H2的物质的量为_____。 (2) 等离子体合成氨使用H2O代替H2作为氢源,模拟制备原理如图所示,在高压电场作用下,N2与H2O以一定流速通过反应器,主要得到NH3与HNO2(弱酸),气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