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73904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5-05-1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2次 大小:176627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8课,冷战,国际格局,演变,课件,26张
  • cover
(课件网) 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美国驻苏参赞乔治·凯南(1945年) 近年来,因俄乌战争、哈以冲突、中美贸易战、核威胁、舆论撕裂……当下的世界局势,几乎是冷战的翻版,故誉为冷战2.0。 今天,冷战虽已落幕,但其幽灵仍在国际冲突中若隐若现。作为未来的世界公民,我们当以史为鉴———在纷争中保持清醒,在对抗中寻找共识,实现民富国强,走共享性、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让“人类命运共同体”信念成为照亮历史暗礁的灯塔。 “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概,几乎每项协议都包含着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 ———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 社评:美中迈向“新冷战”的脱离之势堪忧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博弈摸索领悟战争?和平? 含义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的手段包括: (1)经济上,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封锁、制裁。 (2)颠覆其他国家政府。 (3)外交对抗。 (4)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组建军事同盟,进行军备竞赛,发动代理人战争。 (5)文化入侵,相互攻击对方不懂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 国际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一种力量对比态势。 极:一般是指“强势大国或者国家联盟”。 近代以来,欧洲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逐渐成为世界中心,形成以欧洲国家为中心的格局。20世纪以来的两次世界大战打击了欧洲大国,二战后,逐渐形成了美、苏主宰世界的两极格局。 一、冷战的发生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1.原因 ①二战后,战时同盟瓦解,美苏崛起,称霸野心。 美国———乔治·凯南的“长电报” 苏———诺维科夫的“长报告” “美国的制度是 最合理的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 “共产主义社会是 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社会主义国家 全球扩张战略,向东扩张 保卫国家安全战略,向西扩张 ②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冲突 ③国家战略对立(国家利益冲突) 一、冷战的发生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④丘吉尔铁幕演说———拉开序幕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⑤雅尔塔体系的奠基,且战后世界人民反对战争。 一、冷战的发生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2.过程、表现 杜鲁门于1947年3月12日在国会咨文中正式提出,其核心是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援助支持“自由国家”抵抗“极权政体”(即共产主义扩张),标志着美国从孤立主义转向全球干预主义,并成为冷战的开端。 苏联表示: 世界已经分裂为了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和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 1947年9月,苏联、南斯拉夫、波兰、法国等9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交流情报、协调行动 政治:杜鲁门主义vs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1947) 一、冷战的发生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1947马歇尔计划 (欧洲复兴计划) 巩固西欧,拉拢东欧,遏制苏联 1949经济互助委员会 (莫洛托夫计划) 苏联计划经济 经济:1947马歇尔计划vs1949经济互助委员会 一、冷战的发生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一次柏林危机 1.时间:1948年6月 2.内容: ①西柏林币制改革 ②苏联封锁西柏林 ③美国开辟“空中走廊” 3.影响:1949年德国分裂 一、冷战的发生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军事:1949北约vs1955华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