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75121

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23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课件 学案,共2份)

日期:2025-05-1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3次 大小:56393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6届,交与,2份,学案,课件,建立
    第23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方针 “一边倒” 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中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另起炉灶” (1)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2)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成就 (1)日内瓦会议 概况 1954年,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 结果 朝鲜问题未达成协议,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作用 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 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1954年,中印、中缅倡议将其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亚非会议 概况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内容 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作用 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会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背景 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内容 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结果 (1)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2)“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1954年宪法 (1)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性质及原则: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政治制度体系: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4.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辨易错] “一边倒”不是指新中国依附苏联,而是指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主要表现是新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但并非只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拓知识] 万隆会议上的“求同存异” 同: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都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都有维护和平的愿望。 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释概念] 三大改造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辨正误] (1)“一五”计划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标志着我国工业化的实现。(×) [挖教材] 阅读纲要上第25课问题探究。 思考: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一规定体现了什么原则? 答案:人民民主原则。 [图解史]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主题一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材料 1954年1月25日至2月18日,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举行会议,决定召开关于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同时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