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第二学段“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中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在“内容要求”提出了:“(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会呈现数据整理的结果。(2)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感受数据蕴含着信息,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3)认识条形统计图,会用条形统计图合理表示和分析数据。(4)探索平均数的意义,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5)能在简单的实际情境中,合理应用统计图表和平均数,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收集、整理具体实例中的数据,并用合适的方式描述数据,分析与表达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能用条形统计图合理表示数据,说明数据的现实意义。知道用平均数可以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知道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知道平均数是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的数,能描述平均数的含义;能用平均数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展开,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平均数部分通过收集空水瓶、踢毽比赛等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体会其在反映数据总体情况中的作用。复式条形统计图部分,以地区城乡人口数统计为素材,让学生经历单式到复式统计图的过渡,学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能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增强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认知情况 知识基础:学生已掌握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会进行整数的四则运算,对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一定认识。但对于平均数反映数据总体水平的意义以及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多种数据的对比分析,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 认知能力:该学段学生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对于直观的图表和实例容易理解,但对平均数的抽象意义、复式统计图的结构特点和分析方法,需要借助更多实例和操作活动来理解内化。 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情境,如平均成绩等,但对其准确含义和计算方法缺乏系统认知。对于统计图,学生有一定感性认识,但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单元目标拟定 1.学生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用平均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数据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简单预测。 3.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和应用意识。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正确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进行数据分析。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能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比较、分析数据方面的优势,能根据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和决策。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据意识主要是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感悟数据蕴含的信息;知道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